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疝
定義與病因
氣疝為中醫病名,指因氣機鬱滯所致之疝病,其發病與臟腑虛弱、飲食失節、氣血失和、寒溫不調密切相關。根據古籍記載及臨床表現,氣疝可分為三類,症狀與治法各異。
分類與證候
-
腹中氣鬱型
- 出處: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屬五疝、七疝範疇。
- 病機:臟腑虛弱,氣機不暢,寒熱失調,導致腹中氣結。
- 主症:腹部脹滿忽輕忽重,疼痛時作時止,或伴腸鳴。
- 治法:以理氣散結為主,方選荔香散(荔枝核、小茴香等),疏肝行氣、溫散寒凝。
-
陰囊氣滯型
- 病機:肝經氣滯,下擾陰器,常見於情志不遂或寒凝肝脈者。
- 主症:陰囊墜脹疼痛,牽引少腹,或見結滯不舒,兼便秘、小便澀難、遺尿、腹脹等。
- 治法:
- 實證:疏肝理氣、散寒止痛,方用導氣湯(川楝子、木香、吳茱萸等)或天台烏藥散(烏藥、木香、青皮等),以通調肝經氣機。
- 虛證:氣虛下陷者,宜補中益氣,選補中益氣湯升提中氣。
-
小兒偏氣型
- 出處:《儒門事親》稱「偏氣」,多因先天不足或氣機失調所致。
- 特徵:小兒單側陰囊腫脹,或腹股溝處有包塊突出(類似現代醫學之腹股溝斜疝)。
- 治法:依體質辨證,或疏肝理氣,或溫補脾腎,配合外治手法復位。
中醫理論延伸
- 經絡關聯:氣疝病位多與足厥陰肝經相關,肝主疏泄,氣滯則循經下注陰器,發為疝痛。
- 辨證要點:需分虛實,實者痛劇拒按,脈弦緊;虛者痛緩喜按,脈弱。
- 兼症調理:若兼寒象(肢冷、舌淡),加吳茱萸、肉桂溫經;兼熱(小便黃、舌紅),佐川楝子、梔子清泄肝火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疝病皆歸肝經,氣疝者,鬱怒所傷,筋急囊腫。」強調情志因素與肝經氣滯之關聯,治療需注重調暢情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