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少
病證名,亦稱「氣短」,指呼吸無力或淺表急促,患者自覺氣息交換不足。此症多因氣虛所致,屬中醫「虛證」範疇,與臟腑功能衰退,尤其與肺、脾、腎三臟關係密切。
病因病機
- 肺氣虛:肺主氣司呼吸,若肺氣不足,則宣發肅降失常,呼吸失司,表現為氣短、聲低、動則加劇。
- 脾氣虛: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則水穀精微不充,肺氣失養,間接導致呼吸乏力。
- 腎不納氣:腎為氣之根,主攝納肺氣。若腎虛(尤見於久病或年老體衰),氣不歸元,則呼多吸少,氣短難續。
臨床表現
- 呼吸淺快,稍勞即喘。
- 語言低微,倦怠乏力。
- 或伴自汗、面色晄白等氣虛見症。
治法與方藥
以益氣為總則,依病位配伍:
- 肺氣虛:宜補益肺氣,方用補肺湯(人參、黃耆、熟地、五味子等)。
- 脾氣虛:宜健脾益氣,方用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。
- 腎不納氣:宜補腎納氣,方用七味都氣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五味子等),或人參蛤蚧散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氣少與氣喘:前者屬虛,呼吸無力;後者多實,呼吸急促有聲。
- 氣少與氣陷:氣陷為氣虛下陷,伴臟器下垂;氣少以呼吸異常為主。
此症常見於慢性疾病或體質虛弱者,中醫強調辨證論治,需結合四診詳察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