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收

定義與病因
氣收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寒邪侵襲,導致衛氣或臟腑之氣收斂凝滯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屬「九氣」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舉痛論》:「寒則氣收。」寒性收引,易使氣機斂聚,運行受阻,進而引發一系列臨床表現。

病機與證候
寒邪客於肌表,衛陽被遏,則見惡寒無汗、毛竅緊閉;若寒凝經脈,氣血不通,可致肢體拘急、疼痛。若寒邪內犯臟腑,如肺氣收斂,則胸悶喘促;脾胃氣滯則腹脹納呆;肝氣鬱遏則脅肋脹痛。

文獻補充
《雜病源流犀燭·諸氣源流》提及:「有氣收、胸寒上喘,腹脹不和者,宜分氣紫蘇飲。」此方以紫蘇、厚朴等藥辛溫散寒、理氣寬中,針對寒凝氣滯之證。

辨證要點

  1. 外寒證:惡寒明顯,無汗,脈浮緊。
  2. 內寒證:臟腑功能低下,如咳喘、腹冷痛,舌淡苔白。
  3. 氣機鬱滯:局部脹滿或疼痛,遇寒加重。

相關理論延伸
氣收與「氣滯」「氣鬱」有別:

  • 氣收:寒邪為主,氣機凝滯不展。
  • 氣滯:氣行不暢,未必因寒,或由情志、食積所致。
  • 氣鬱:情志失調,肝氣不疏,多伴情緒波動。

治法與用藥思路
以「辛溫散寒、宣通氣機」為原則,外寒用麻黃、桂枝解表;內寒可選乾薑、吳茱萸溫裡;氣滯明顯者,加陳皮、木香行氣。若兼血瘀,可佐川芎、當歸活血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「氣收」概念近似於現代醫學之寒性刺激引發的血管收縮、平滑肌痙攣(如支氣管哮喘、腸絞痛),然中醫更強調整體氣化功能失調,非僅局部病理變化。

附:九氣對照
《素問》九氣包含「氣上」「氣緩」「氣消」「氣下」「氣亂」「氣結」「氣耗」「氣泄」「氣收」,各因情志或外邪致病,氣收特屬寒邪為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