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衰嘔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衰嘔吐
病證名,出自清代醫家羅應章所著《經驗醫庫》。此證因脾胃氣虛,運化失職,中焦升降失常所致。
病因病機:
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若脾胃氣虛,陽氣不足,則無法溫煦中焦,導致水穀不化,濁陰上逆而發為嘔吐。此外,氣虛則津液不布,故雖口渴卻不欲飲水,此為虛熱內擾之象。
臨床表現:
- 嘔吐頻作,嘔吐物多清稀或夾未消化食物
- 面色蒼白,唇色淡白
- 形寒肢冷,胃脘冷痛
- 口乾但不欲飲,或僅喜少量溫飲
- 舌淡苔白,脈象沉弱或遲緩
治法:
以健脾益氣、溫中和胃為主,佐以降逆止嘔。
方藥:
- 加減六君子湯(出自《經驗醫庫》):
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(四君子湯)補益脾胃之氣;陳皮、半夏理氣化痰、和胃降逆;可酌加乾薑、砂仁以溫中散寒,助脾胃運化。 - 若兼陽虛明顯,可配合理中湯以溫補脾陽。
- 若氣虛兼濕滯,可加蒼朮、厚朴以燥濕健脾。
辨證要點:
此證與胃寒嘔吐、痰飲嘔吐有別:
- 胃寒嘔吐多因外寒直中或過食生冷,以脘腹冷痛、得溫則減為特徵,治宜溫胃散寒(如藿香正氣散)。
- 痰飲嘔吐則因水濕內停,嘔吐痰涎,伴胸悶眩暈,治宜化痰逐飲(如小半夏加茯苓湯)。
氣衰嘔吐則以氣虛為本,需注重補益脾胃,不可過用辛散耗氣之品。
相關理論: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」若脾胃氣衰,則「穀不入,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」,進一步影響全身氣機。此證亦與《金匱要略》「嘔家有癰膿,不可治嘔」之說相異,氣衰嘔吐當以扶正為先,非實證可比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