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水為中醫古籍所載之水腫病證,屬「十水」分類之一,首見於《中藏經·論水腫脈證生死候》。其病機與證候特點如下:

一、病位與病機

氣水之根源在於大腸氣化失司。《中藏經》指出「其根在大腸」,乃因大腸為「傳導之官」,主司糟粕排泄與津液代謝。若大腸氣機壅滯,則三焦水道受阻,導致「上不下通,關竅不利」。此狀態下,氣血運行痞塞(「氣血痞格」),陰陽升降失衡(「陰陽不調」),水液失於輸布,泛溢肌膚而成水腫。

二、證候特徵

氣水之臨床表現具動態變化性,原文描述「其狀乍來乍去,乍盛乍衰」,反映水腫程度隨氣機暢滯而起伏。此與其他水腫病如「風水」「石水」之相對穩定病程有別,蓋因氣水與臟腑氣化功能密切相關,氣機通塞無常,故腫勢亦隨之波動。

三、病理演變

  1. 氣滯水停:大腸氣化不利,影響肺氣肅降(肺與大腸相表裏),使水之上源宣發失常,加重水濕停聚。
  2. 三焦壅滯:大腸屬下焦,其氣機窒礙可波及中焦脾土運化、上焦肺氣通調,致三焦水道全面受阻,形成「氣壅則水壅」之惡性循環。
  3. 血水互結:長期氣血痞格,水濕內停可進一步阻滯脈絡,形成《金匱要略》所謂「血分」病變,出現腫硬不消或膚色暗滯等徵象。

四、古籍延伸論述

《諸病源候論》補充「氣水」可伴見腸鳴漉漉、腹滿時減等腑氣不暢之症,與《中藏經》所述互為參照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,此證須與「氣鼓」(氣滯為主之鼓脹)鑑別,前者以水腫為標,後者以脹滿為本。

五、治法要旨

歷代醫家對氣水之治,首重調暢大腸氣機,兼顧三焦水道。如:

  • 通腑導滯:選用杏仁、厚朴等降肺通腸之品,取「提壺揭蓋」之意。
  • 理氣行水:配伍大腹皮、檳榔等行氣利水藥,使「氣行則水行」。
  • 分消三焦:仿《溫病條辨》茯苓皮湯法,上下分消水濕。

此證體現中醫「臟腑相關」理論,凸顯氣化功能在水液代謝中的核心作用,為臨床辨治特殊類型水腫提供重要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