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水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水腫,乃中醫消腫病證之一,主要因肺腎兩虛,致水氣滯留肌膚所致。此病名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四,其文曰:「夫腎主水,腎虛則水妄行;肺主氣,肺虛則衛氣不能循環。水之與氣,留滯皮膚,令身體四肢腫滿,故名氣水腫也。」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肺腎氣虛,水液代謝失常所致。肺主宣發肅降,通調水道;腎主水,司開闔。若肺氣不足,則宣降失職,水液不得布散;腎氣虧虛,則開闔不利,水液停聚。水氣互結,留滯肌膚,遂發為腫滿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身體四肢腫脹,按之凹陷,甚則腫勢蔓延全身。兼見喘促氣急,胸脅脹滿煩悶,小便短澀不利,大便或溏或結。舌質淡胖,苔白滑,脈多沉細或濡弱。
證候分析
- 肺虛氣滯:肺失宣降,水液停聚,故見腫滿喘急。
- 腎虛水泛:腎陽不足,氣化失司,水濕內停,則小便不利、肢體浮腫。
- 氣水互結:水氣阻滯三焦,氣機不暢,故胸脅煩悶,甚則脹滿不舒。
治法方藥
-
大腹皮散
- 功用:行氣利水,寬中消脹。
- 組成:大腹皮、茯苓皮、生薑皮、陳皮等。
- 主治:氣滯水停,腫滿喘促。
-
豬苓散
- 功用:利水滲濕,清熱通淋。
- 組成:豬苓、澤瀉、茯苓、滑石等。
- 主治:水濕內停,小便不利。
-
木香圓
- 功用:理氣健脾,化濕消腫。
- 組成:木香、檳榔、青皮、陳皮等。
- 主治:氣機壅滯,水腫脹滿。
辨證要點
此證當與「風水腫」「脾虛腫」相鑑別:
- 風水腫:多兼表證,起病急,腫從頭面始,伴惡風發熱。
- 脾虛腫:以四肢腫甚,按之凹陷難起,伴納呆便溏為特徵。
氣水腫之治療,重在調補肺腎,行氣利水。臨證須據病情虛實,酌選方藥,以復氣化之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