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爍
定義與病機
氣爍為中醫病證名,指人體正氣遭受邪氣持續耗損,導致氣機虛弱、機能衰退的病理狀態。「爍」同「鑠」,有消蝕、耗傷之意,此概念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魄汗未盡,形弱而氣爍。」意指汗出過度(魄汗未止),形體虛弱而正氣被邪氣消爍,反映外邪侵襲與正氣不固的相互影響。
病因與臨床表現
- 外邪久羈: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侵襲人體,若未及時祛除,邪氣留滯,持續耗傷正氣,尤以熱邪、燥邪最易灼陰爍氣。
- 內傷過度:七情過極、勞倦內傷或久病不癒,導致臟腑氣血虧虛,氣化無力,形成虛損性氣爍。
- 症狀特徵:常見形體消瘦、精神萎靡、氣短乏力、動則汗出,或伴低熱纏綿、口乾咽燥等陰津耗傷之象。若兼邪熱內蘊,可見煩躁不安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。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- 氣虛:純屬正氣不足,無明顯邪實因素;氣爍則強調「正邪交爭」中正氣被動耗傷的動態過程。
- 陰虛陽亢:以陰液不足為主,陽相對偏亢;氣爍可能兼夾陰傷,但核心在氣機受損。
中醫治療原則
以「扶正祛邪」為主軸,根據病機側重不同治法:
- 邪盛為主:清熱解毒(如黃連、石膏)、透邪外出(如柴胡、薄荷),佐以益氣生津(如太子參、麥冬)。
- 正虛為重:補益元氣(如人參、黃耆)、滋養陰血(如熟地、當歸),兼顧健脾以助氣化(如白朮、茯苓)。
古籍延伸
《靈樞·壽夭剛柔》提及「形與氣相任則壽」,強調形氣平衡的重要性;氣爍即形氣不相維繫之危象,提示早期調治之關鍵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論及「火爍真陰」之變證,可與氣爍互參,深化對氣陰兩傷病機的理解。
現代應用
臨床常見於慢性感染、消耗性疾病(如肺癆)或腫瘤放化療後體虛患者,中醫辨證屬「本虛標實」者,可參此理法調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