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嗽,乃中醫病證名,指因肺虛邪氣壅塞所致之咳嗽,首見於《肘後備急方》。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四十六闡述:「肺主於氣,若肺虛,則風寒入於經絡,而成咳嗽也。」此病機核心在於肺氣虛弱,衛外不固,風寒之邪乘虛而入,滯留經絡,肺失宣降,發為咳嗽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肺虛感邪:肺氣不足,風寒外襲,內犯肺絡,氣機壅滯,發為氣嗽。
  2. 宿熱傷肺:《外台秘要》卷九指出,若素體陽盛,宿熱內蘊,復因飲食不節,熱邪傷肺,久嗽耗氣,致肺氣日衰,形成氣嗽。其特徵為咳嗽纏綿,經年不愈。
  3. 七情勞傷: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進一步補充,情志鬱結或勞倦過度,損傷脾肺,氣機失調,痰凝氣滯。痰涎或如敗絮,或似梅核,阻塞咽喉,咯吐不利,此屬「鬱嗽」範疇。

證候特徵

  • 脈象多見浮洪滑數,提示邪盛正虛或痰熱內蘊。
  • 臨床表現為咳嗽反覆,伴上氣喘急,痰涎黏稠,或結塊滯喉,胸膈痞悶。
  • 若因情志致病,常兼見脅脹、煩躁等肝鬱之象。

治法方藥

  1. 肺虛風寒:宜溫肺散寒,益氣止咳。選方如《太平聖惠方》之乾姜散(乾姜、甘草、肉桂等)、五味子散(五味子、紫菀、麻黃等),以溫補肺氣,解散風邪。
  2. 宿熱久嗽:當清熱潤肺,益氣生津。可參《外台秘要》用麥門冬湯加減,兼顧肺陰與肺氣。
  3. 七情鬱結:治宜疏肝解鬱,降氣化痰。方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推薦之團參飲子(人參、蘇葉、桑白皮等)益氣開鬱;蘇子降氣湯(蘇子、半夏、厚朴等)降逆化痰;星香丸(南星、木香等)理氣豁痰,適用於痰氣交阻之證。

辨證要點
氣嗽之辨,首分虛實。肺虛感邪者,多伴氣短畏風;宿熱傷肺者,常見痰黃黏稠;七情致病者,必兼情志不舒。臨證須審因論治,不可徒執止咳一法。歷代醫家尤重調氣,蓋「氣順則痰消,痰消則嗽止」,故降氣、理氣、補氣之法,當隨證活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