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胎
病名
氣胎為中醫婦科病症之一,屬假孕症型,因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所致。此症最早見於《續名醫類案》卷二十四,記載:「因當經著氣傷肝,久郁衝於血海,似懷胎而無形,此名氣胎。」意指患者因情志因素導致肝氣鬱滯,影響衝任二脈及血海功能,使腹部脹大如懷孕狀,然實無胎元存在。
病因病機
氣胎主要因平素性情急躁易怒,或長期情志抑鬱,致使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。肝主藏血,又司疏泄,若肝氣鬱結,則氣血運行受阻,衝任胞脈閉塞,血海不得充盈,月經因而閉止。氣滯日久,進一步影響中焦脾胃運化,水濕停聚,與氣相搏,故見腹部脹大,形似妊娠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月經閉止,腹部逐漸脹大,甚或觸之有塊,然按之柔軟,無胎動感。多伴隨胸脅脹滿、煩躁易怒、噯氣頻作、食慾不振等肝鬱氣滯之症。舌質偏暗,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或弦滑。
治療原則
治宜疏肝解鬱、理氣行血,佐以調和衝任。常用方劑為逍遙散加減,酌加木香、香附以增強理氣之效,川芎活血調經,助氣血暢行。若兼有痰濕內阻,可佐以陳皮、半夏;若氣鬱化熱,則加梔子、丹皮以清肝泄熱。
中醫理論延伸
氣胎與西醫學所謂「假性懷孕」(Pseudocyesis)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更強調情志與臟腑氣血的關聯。肝鬱不僅影響衝任,亦可能波及心脾,形成「肝鬱脾虛」或「肝鬱化火」等兼證,故臨床需辨證施治,靈活調整用藥。此外,氣胎與「血癥」、「氣癥」等積聚病症亦需鑑別,後者多屬有形之積,而氣胎則以氣滯為主,病機迥異。
歷史文獻參考
除《續名醫類案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情志所致之經閉腹大,與氣胎概念相通,進一步印證中醫對情志致病之重視。歷代醫家多從調肝入手,結合患者體質,或佐以健脾、或兼以活血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