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痰
氣痰為中醫痰證之一,其成因與表現多與情志、肺氣失調及痰濕滯結相關。歷代醫家對氣痰的論述略有差異,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:
- 肺經燥痰
氣痰又稱「燥痰」,屬痰證中因肺燥或氣機不暢所致者。《醫宗必讀·痰飲》指出:「在肺經者,名曰燥痰,又名氣痰。」此類氣痰多因肺陰不足或外感燥邪,導致津液凝結成痰,痰質黏稠難咯,並伴見口乾咽燥、咳嗽少痰、胸悶等症。治療上宜潤燥化痰,可選用貝母瓜蔞散等方劑。 - 情志鬱結之痰(梅核氣類)
《醫學入門》提及,七情鬱滯可致痰氣互結於咽喉,形成「氣痰」,其特徵為咽中異物感,狀如梅核或破絮,咯吐不出、吞咽不下,並伴胸脅痞滿。此證與現代所稱「梅核氣」相似,多因肝氣鬱結、痰凝氣滯所致。治法以行氣化痰為主,如《醫學入門》推薦之四七湯(半夏厚朴湯),或加減黃芩、梔子等清熱之品;久病者可選三仙丸、千金指迷丸等方,以疏肝解鬱、化痰散結。 - 痰疾因氣惱誘發
《泰定養生主論》載:「氣痰者,因事逆意而然也。」指素患痰疾者,因情志刺激(如惱怒、憂思)或外感風寒暑熱,引動伏痰,導致咳喘、咯痰加重。此類氣痰強調「痰為病根,氣為誘因」,痰濕內伏之人,遇氣機逆亂則痰隨氣升,壅滯肺絡,表現為喘促、咳嗽痰多、胸膈滿悶等。治療需標本兼顧,化痰理氣並行,如溫膽湯、二陳湯加減。
中醫機理探討
氣痰的核心病機為「氣滯痰阻」。肺主氣,司宣降,若肺氣壅滯或肝鬱犯肺,均可使津液輸布失常,聚而生痰;而痰成之後,反過來阻遏氣機,形成惡性循環。此外,情志因素(如鬱怒、思慮)直接影響肝之疏泄,肝氣橫逆犯胃,則胃氣上逆,攜痰濁上泛,故見咽喉痰梗、胸悶等症。
臨床辨治要點
- 辨痰性:燥痰者痰少黏稠,治宜潤燥;情志痰者痰滯咽喉,治重疏肝。
- 審病因:外感誘發者兼解表邪,內傷七情者調暢氣機。
- 分標本:急則化痰理氣治標,緩則健脾疏肝固本。
氣痰之證雖表現多端,然總不離「氣病及痰,痰病礙氣」之理,臨證需細察病源,方能藥到痰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