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痛
病證名,指因氣機滯塞三焦所引發之疼痛,首見於《靈樞·五色》。中醫認為,氣為血之帥,氣行則血行,氣滯則血瘀,故氣機不暢可致周身疼痛,其病位與症狀隨三焦氣滯之異而有所不同。
病因病機
氣痛多因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、外邪侵襲,或臟腑功能失和,導致氣機運行受阻。氣滯日久,可進一步影響血行與津液輸布,形成瘀血、痰濕等病理產物,加重疼痛。
證型與治法
-
上焦氣滯
- 症狀:心胸痞滿疼痛,或牽及肩背,伴胸悶、嘆息。
- 治法:寬胸理氣。
- 方藥:
- 枳橘湯(枳實、橘皮):行氣開胸。
- 清膈蒼莎丸(蒼朮、香附):疏肝解鬱,調暢上焦。
-
中焦氣滯
- 症狀:腹脅脹滿刺痛,噯氣頻作,或脘腹痞硬。
- 治法:調和中焦,破氣消滯。
- 方藥:
- 木香破氣散(木香、烏藥、青皮):行氣止痛。
- 撞氣阿魏丸(阿魏、茴香):散寒理氣,消食滯。
-
下焦氣滯
- 症狀:疝氣疼痛、少腹脹滿,或腰痛牽引陰股。
- 治法:疏泄下焦,理氣散結。
- 方藥:
- 四磨湯(烏藥、檳榔、沉香):降氣通滯。
- 木香檳榔丸(木香、檳榔、大黃):行氣導滯,通腑止痛。
-
氣滯內結
- 症狀:腹內癖積,固定刺痛,按之有形。
- 治法:化瘀消積。
- 方藥:
- 化積丸(三稜、莪朮):破血行氣,消癥散結。
- 三稜散(三稜、當歸):活血兼顧氣血。
-
氣滯外泛
- 症狀:周身遊走刺痛,或伴浮腫、(月真)脹(皮肉脹滿)。
- 治法:通調氣機,疏達腠理。
- 方藥:
- 流氣飲子(紫蘇、茯苓、陳皮):行氣利水。
- 木香流氣飲(木香、厚朴):宣通三焦氣滯。
辨證要點
氣痛特徵多為脹痛、竄痛,痛無定處,常隨情緒或按揉而緩解。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病位深淺與兼夾(如氣滯血瘀、氣鬱化火)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