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氣味」詳解

「氣味」為中藥學核心概念,統稱藥物的「四氣」與「五味」,二者共同構成藥性理論基礎,直接決定藥物的作用趨向與治療效能。

一、四氣(四性)

指藥物寒、熱、溫、涼四種特性,反映其調節人體陰陽盛衰的能力:

  • 寒涼藥:如黃連、石膏,主清熱瀉火、涼血解毒,適用於陽熱證。
  • 溫熱藥:如附子、乾薑,主溫裏散寒、助陽通脈,適用於陰寒證。
  • 平性藥:如茯苓、甘草,寒熱偏向不顯,多具調和之效。

四氣源於《神農本草經》「療寒以熱藥,療熱以寒藥」之原則,其作用機理與藥物所含化學成分(如生物鹼、揮發油)對人體代謝的影響密切相關。

二、五味

指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五種藥味,既反映真實味覺,亦概括藥物的功能特徵:

  1. 辛味(如麻黃、桂枝):能散能行,具發散表邪、行氣活血之效,多用於外感或氣滯血瘀證。
  2. 甘味(如人參、大棗):能補能和能緩,長於補益氣血、緩急止痛,亦用於調和藥性。
  3. 酸味(如五味子、烏梅):能收能澀,主斂汗固精、澀腸止瀉,適用於滑脫不禁之證。
  4. 苦味(如黃芩、大黃):能泄能燥能堅,可清熱瀉火、通便燥濕,亦能堅陰存津。
  5. 咸味(如芒硝、牡蠣):能下能軟,具瀉下通便、軟堅散結之功,常用於癥瘕積聚。

三、氣味合參

中醫臨床強調「氣味互參」,如:

  • 辛溫組合(如麻黃):增強發汗解表之力,適用於風寒表實證。
  • 苦寒組合(如黃連):強化清熱瀉火之效,針對實熱證。

《內經》提出「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涌泄為陰」,揭示氣味與陰陽學說的關聯。後世醫家更發展出「氣味厚薄」理論,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指出「薄氣者升,厚味者降」,進一步闡釋藥性作用趨勢。

此理論體系不僅指導單藥應用,更為方劑配伍(如「君臣佐使」)提供核心依據,奠定中藥療效的物質基礎與作用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