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下

氣下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恐懼過度導致氣機下陷的病理狀態,屬「九氣」病機之一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舉痛論》明確提出:「恐則氣下」,指出驚恐情緒會直接影響氣機運行,使其沉降不升;《素問·奇病論》亦載:「其母有所大驚,氣上而不下」,進一步說明情志刺激(如孕婦受驚)可能導致氣機逆亂,形成上盛下虛或氣陷不調之證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機升降失常
    中醫認為,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是維持生理功能的關鍵。恐懼傷腎,腎主封藏,過恐則腎氣不固,氣失攝納而下陷,臨床可見二便失禁、遺精滑泄、下肢無力等症,甚則「精氣下脫」。
  2. 與臟腑關係

    • :恐為腎之志,腎氣虛弱或驟受驚恐,易致氣泄於下。
    • :肝主疏泄,與情緒密切相關,若肝氣因恐鬱而不升,可加重下陷之勢。
    • 脾胃:中氣隨腎氣下陷,可能引發腹脹、泄瀉或臟器下垂(如脫肛、陰挺)。
  3. 與其他氣病鑑別

    • 氣上:怒則氣逆,表現為面赤、頭痛、嘔血等。
    • 氣結:思則氣結,常見脘悶、納呆。
      「氣下」專指氣機沉降過度,與「氣陷」相似,但更強調情志(恐)為誘因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典型症狀:腰膝酸軟、小便頻數或失禁、大便溏泄、男性滑精、女性帶下清稀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淡苔白,脈沉弱,尤以尺脈不足為顯。

古籍延伸

《靈樞·本神》提到:「恐懼而不解則傷精,精傷則骨酸痿厥」,說明氣下日久可損及腎精,累及筋骨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在《類經》中補充:「恐則氣陷而精卻」,指出此證需溫補腎陽、升提元氣,方如補中益氣湯加附子、肉桂等。

此證需與「氣虛下陷」區分,後者多因勞倦或久病,未必與情志直接相關,治法雖同屬升提,但用藥須兼顧情志調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