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陷血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陷血崩

病證名,屬血崩症型之一,為氣虛血崩之進一步發展。此證多因先天脾氣不足,或後天思慮過度、飲食不節、勞倦內傷,導致脾氣虧虛,中氣下陷,統攝無權,衝任失固,血不循經而崩漏不止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下血特徵:經血量多勢急,色淡質稀,無明顯血塊。
  • 氣虛見症: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氣息短促,動則血下加劇。
  • 脾虛失運:脘腹痞滿,食慾不振,大便溏薄,舌淡胖有齒痕,脈沉弱或芤。
  • 危重徵兆:若驟然血脫,可見冷汗淋漓、四肢厥逆、神志昏蒙,脈微欲絕,此為氣隨血脫之險證。

病機分析
脾主中氣,司統血之職。氣虛日久,升舉無力,則清陽下陷,血失固攝,崩漏乃作。如《婦科玉尺》所言:「氣虛不能攝血,則血妄行。」其病理關鍵在於「氣陷」與「血脫」互為因果,形成惡性循環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補氣升陽,固衝止血

    • 主方
      • 舉元煎(《景岳全書》):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炙甘草、升麻,重用人參、黃芪以大補元氣,升麻助清陽上升。
      •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配伍當歸、陳皮、柴胡,加烏賊骨、棕櫚炭、煅牡蠣等收澀止血。
    • 加減:若兼血虛,可佐阿膠、艾葉炭;若崩久不止,加赤石脂、五倍子。
  2. 氣陷血脫之急救

    • 獨參湯(《十藥神書》):急煎人參濃湯頻服,以大補元氣,固脫復脈。
    • 參附湯(《正體類要》):若陽氣衰微,加附子回陽救逆,佐龍骨、牡蠣潛鎮固脫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與「氣虛血崩」之鑑別:氣虛血崩以氣不攝血為主,見血色淡、疲憊懶言;氣陷血崩更兼下陷之象,如墜脹感、動則血崩加劇。
  • 與「血熱崩漏」之異:血熱者血色鮮紅質稠,伴煩渴舌紅,治宜清熱涼血,如用固經丸;氣陷者則以溫補升提為要。

此證預後與氣虛程度及治療及時性密切相關,早期投以補氣升提,可防氣脫之變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、傅青主等,皆強調「治崩先治本,本固則血自安」,臨證需緊扣脾氣下陷之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