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陷血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氣陷血崩,中醫病名。屬血崩症型之一。為氣虛血崩症型之發展。多因素體脾虛,或思慮過度,或飲食勞倦,損傷脾氣,脾虛下陷,統攝失司,致沖任不固而致崩漏。症見下血量多,色淡質稀,困倦乏力,怠惰嗜卧,動則氣短而血下更多,納獃便溏等,治宜補氣升陽為主,方用舉元煎,或補中益氣湯(重用人參、黃芪)加烏賊骨、棕櫚炭、煅牡蠣等,以固澀止血。若見汗出肢冷,昏不知人,脈微欲絕者,為氣陷血脫之危候,急煎獨參湯,或加附子,以回陽救逆。方宜頻服。
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曰:“氣陷血崩,多因脾虛,或思慮過度,或飲食勞倦,損傷脾氣,脾虛下陷,統攝失司,致沖任不固而致崩漏。其症見下血量多,色淡質稀,困倦乏力,怠惰嗜卧,動則氣短而血下更多,納獃便溏等。治宜補氣升陽為主,方用舉元煎,或補中益氣湯(重用人參、黃芪)加烏賊骨、棕櫚炭、煅牡蠣等,以固澀止血。若見汗出肢冷,昏不知人,脈微欲絕者,為氣陷血脫之危候,急煎獨參湯,或加附子,以回陽救逆。方宜頻服。”

氣陷血崩的病因病機,是由於脾虛氣陷,統攝失司,沖任不固,導致崩漏。其臨床表現為下血量多,色淡質稀,困倦乏力,怠惰嗜卧,動則氣短而血下更多,納獃便溏等。治療上以補氣升陽為主,方用舉元煎,或補中益氣湯(重用人參、黃芪)加烏賊骨、棕櫚炭、煅牡蠣等,以固澀止血。若見汗出肢冷,昏不知人,脈微欲絕者,為氣陷血脫之危候,急煎獨參湯,或加附子,以回陽救逆。方宜頻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