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消

定義與病機
氣消為中醫病證名,屬「九氣」病機之一,出自《素問·舉痛論》:「悲則氣消。」指因過度悲傷導致心肺之氣耗散、機能減弱的病理狀態。中醫認為,悲為肺之志,過悲則傷肺,肺主氣司呼吸,與心共主宗氣生成。當悲傷過度,肺氣鬱閉不宣,久而化熱,耗傷氣陰;心氣亦隨之渙散,致氣機消沉、運化無力,出現氣短、乏力、精神萎靡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氣虛症狀:呼吸淺短、聲低懶言、動則氣喘。
  2. 心肺功能失調:胸悶心悸、面色㿠白,甚則咳喘無力。
  3. 神志異常:情緒低落、意志消沉、易哭泣或恍惚。
  4. 形體失養:形體消瘦、四肢倦怠,因氣虛不能推動津液與血行,可能伴隨乾咳、口乾等陰傷之象。

與臟腑經絡關係

  • 肺氣耗傷: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悲傷使肺氣鬱而不伸,宣降失常,影響衛外功能,易感外邪。
  • 心氣渙散:心主神明,悲憂過度擾亂心神,加重氣機下陷,甚則「神憚散而不藏」(《靈樞·本神》)。
  • 涉及脾胃:肺氣虛弱,子病及母(脾土為肺金之母),可連帶脾失健運,出現食少、腹脹等症。

古籍論述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:「悲則心系急,肺布葉舉,而上焦不通,榮衛不散,熱氣在中,故氣消矣。」指出悲傷引發上焦氣機壅滯,營衛失和,鬱熱內生而耗氣。清代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亦提到:「悲傷肺,肺傷則氣不化精而消。」強調氣消可能演變為精血虧虛之證。

辨證要點
需與「氣鬱」「氣陷」鑑別:

  • 氣鬱:以肝鬱為主,胸脅脹滿、噯氣頻作,情緒抑鬱但未必氣虛。
  • 氣陷:多因脾虛下陷,見臟器下垂、久瀉等,與情志關聯較少。
    氣消特徵在於「因悲致虛」,兼具情志誘因與氣虛見證。

治法與用藥思路
傳統以「補肺益氣、寧心安神」為原則,常用方如:

  1. 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:益氣養陰,斂肺固脫。
  2. 甘麥大棗湯(甘草、小麥、大棗):緩急安神,調和心肺。
    若兼脾虛,可合四君子湯;若氣陰兩傷明顯,加沙參、玉竹等滋養肺胃。

延伸探討
氣消不僅見於急性悲傷反應,若長期處於憂悲狀態,可能發展為「鬱證」或「虛勞」。現代醫學中的「心因性疲勞」或「抑鬱傾向」,部分可從氣消病機切入辨治,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