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瀉(氣洩)

定義與病因
氣瀉為中醫病證名,又稱「氣洩」,指因氣機郁滯或七情過極(如憂思、憤怒等情志失調)導致的泄瀉證候。其病機關鍵在於肝脾氣機不暢,升降失常,致使清濁不分,水穀下趨大腸而成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腸鳴亢進:氣滯腸道,漉漉有聲。
  • 胸膈痞悶:氣機壅塞上焦,胸脅脹滿不舒。
  • 腹痛急迫:氣結不通則痛,瀉後暫緩,旋復又作。
  • 泄瀉特徵:瀉下物多夾未消化食物,或瀉後仍感腹中氣竄不適。
  • 其他兼證:噯氣頻作、矢氣難出,甚則腹脹如鼓。

病機分析
此證屬「肝脾不和」範疇。情志失調則肝氣橫逆,克犯脾土;或思慮過度傷脾,土虛木乘。氣機郁滯,脾失健運,水穀不化,故見瀉利;氣滯則痛,升降逆亂故胸腹痞脹。

治法與方藥
以「疏肝調脾、理氣和中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大七香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
    • 組成:香附、甘松、烏藥等。
    • 功效:溫中行氣,化濕止瀉,適用於寒濕氣滯型泄瀉。
  2. 解肝煎(《景岳全書》)

    • 組成:陳皮、半夏、厚朴、茯苓等。
    • 功效:疏肝和胃,理氣降逆,主治肝郁犯胃之脘痞泄瀉。
  3. 痛瀉要方(《丹溪心法》)

    • 組成:白朮、白芍、防風、陳皮。
    • 功效:柔肝健脾,緩痛止瀉,專治「肝強脾弱」之痛瀉交作。
  4. 排氣飲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

    • 組成:木香、藿香、檳榔、枳殼等。
    • 功效:宣通三焦氣機,消脹除滿。
  5. 五膈寬中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
    • 組成:青皮、丁香、木香、砂仁等。
    • 功效:寬胸膈、調氣滯,適用於氣逆胸悶伴泄瀉者。
  6. 震靈丹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
    • 組成:禹餘糧、赤石脂、紫石英等。
    • 功效:固澀止瀉,兼行氣化瘀,用於久瀉氣虛夾瘀者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氣郁化火:口苦咽乾,加黃芩、梔子。
  • 脾虛明顯:神疲食少,加黨參、白扁豆。
  • 濕濁內阻:苔膩納呆,加蒼朮、藿香。

古籍佐證
《證治要訣》直言其證「腹急氣塞而不通」;《醫方考》亦云:「瀉責之脾,痛責之肝,肝責之實,脾責之虛。」揭示肝脾失調為本證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