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崩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虛崩漏
病證名,屬崩漏證型之一。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攝失宜,如憂思過度、飲食不節、勞倦內傷,導致脾氣虧虛。脾主統血,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氣虛弱則中氣下陷,統攝無權,衝任二脈失於固攝,血海不寧,遂致經血非時而下,發為崩漏。
臨床表現:
- 經血暴下量多,或淋瀝日久不止,血色淡而質稀。
- 伴面色㿠白,神疲倦怠,氣短懶言,語聲低微。
- 脘悶納呆,食少便溏,舌淡胖有齒痕,脈沉弱或芤。
病機分析:
氣虛則血失統攝,衝任不固,故經血妄行;氣血不足,血失溫煦,故色淡質稀;中氣虧虛,運化失職,故見神疲氣短、納差等脾虛之象。
治法:
以補氣攝血,固衝止崩為主,佐以升提。
常用方劑:
-
舉元煎(《景岳全書》):
- 組成: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甘草、升麻。
- 方義:重用人參、黃耆大補元氣;白朮、甘草健脾益氣;升麻升舉下陷之陽氣。全方共奏益氣昇陽、固衝止血之效。
- 加減:若出血量多,加阿膠、艾葉炭、烏賊骨以增強止血之功;兼血虛者,酌加當歸、熟地黃。
-
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
- 適用於氣虛下陷明顯者,症見小腹空墜、氣短乏力。
- 可加炮薑、赤石脂以溫澀止血。
-
固本止崩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:
- 組成:熟地黃、白朮、黃耆、當歸、黑薑、人參。
- 主治氣虛崩漏日久,氣血兩虧,症見眩暈跌僕、脈細弱。此方補氣養血,溫經止血,標本兼顧。
配伍要點:
- 氣虛崩漏雖以補氣為先,但需防留瘀,可酌加三七、蒲黃炭等化瘀止血之品。
- 若兼腎氣不足,腰膝痠軟者,可加杜仲、續斷補腎固衝。
鑑別診斷:
- 血熱崩漏:經血深紅質稠,伴心煩口渴,舌紅脈數。
- 血瘀崩漏:經血紫黯有塊,小腹疼痛拒按,舌紫黯。
氣虛崩漏之治療,重在復其脾氣,使血得統攝,同時需調攝起居,避免勞倦過度,以固其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