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虛痹
定義
氣虛痹屬中醫痹證之一,因氣虛陰盛、陽氣不充所致,以關節無力、肢體沉重或麻木為主要表現。《醫學入門·痹風》記載:「氣虛痹者,關節不充,一身如從水中出,陽虛陰盛也。」此病機關鍵在於氣虛推動無力,兼陰寒內盛,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肢體失於溫煦濡養。
病因病機
- 氣虛為本: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乏源,致一身之氣虧虛。
- 陰寒內盛:氣虛日久,陽氣衰微,陰寒之邪乘虛內侵,凝滯經脈,加重氣血運行不暢。
- 經絡痹阻:氣虛無力推動血行,寒凝經絡,肢體關節失養,故見麻木、重著、活動不利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關節酸軟無力,活動後加重,或肢體麻木不仁,沉重如裹,畏寒喜暖。
- 兼症:面色晄白,氣短懶言,倦怠乏力,舌淡胖有齒痕,脈沉細弱。
- 特徵:患者常自覺「一身如從水中出」,形容寒濕浸漬、陽氣不達之狀。
治法與方藥
-
溫陽益氣,散寒通痹
- 主方: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加肉桂、生附子,補脾胃之氣,溫腎助陽以逐陰寒。
- 變方:若寒甚者,可選川附丸(川烏、附子類方劑),加強溫經散寒之力。
-
益氣通絡,緩解麻木
- 神效黃芪湯加減:以黃芪補氣為君,配伍人參、白芍、蔓荊子等,專治氣虛絡阻之麻木重著。
辨證要點
- 與其他痹證鑑別:
- 血虛痹:以肢體拘攣、面色萎黃為特點,治當養血舒筋。
- 風濕痹:關節遊走性疼痛為主,偏重祛風除濕。
- 氣虛痹重在氣虛與寒凝並存,需益氣與溫通並施,不可單用祛風燥濕之品,以免耗傷正氣。
補充說明
氣虛痹若遷延不癒,可能進一步發展為「陽虛痹」,出現四肢厥冷、脈微細等陽衰危候,此時需重用附子、乾薑等回陽救逆之品。歷代醫家亦強調「治痹先調氣」,氣足則血行,寒濕自化,此為治本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