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不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虛不攝
基本概念
氣虛不攝是中醫病證名,指人體正氣虛弱,臟腑功能衰退,導致固攝、統血功能失調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候主要涉及脾、腎、肺等臟腑功能失調,表現為對精微物質、體液及血液的固攝能力下降。
病因病機
- 先天稟賦不足:腎氣虧虛,先天精氣不充
- 後天失養: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損傷脾氣
- 久病耗傷:慢性疾病導致正氣虧虛
- 年老體衰:臟腑功能自然衰退
主要病機為氣虛導致固攝無權,涉及:
- 脾不統血
- 腎氣不固
- 肺衛不固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
- 自汗:動則汗出,汗液清稀
- 遺精滑精:無夢而遺,或稍有刺激即遺
- 泄瀉:大便溏薄,完穀不化
- 遺尿:夜間尿床或白天尿失禁
- 崩漏:月經量多或淋漓不盡
- 便血:血色淡紅,質稀
伴隨症狀
- 面色萎黃或蒼白
- 神疲乏力
- 氣短懶言
- 舌淡苔白
- 脈細弱
證型分類
1. 脾不統血
- 主要表現:各種出血症狀(如便血、皮下出血、月經過多)
- 病機要點:脾氣虛弱,統血無權
- 相關經絡:足太陰脾經、足陽明胃經
2. 腎氣不固
- 主要表現:遺精、滑精、遺尿、夜尿頻多
- 病機要點:腎氣虧虛,封藏失職
- 相關經絡:足少陰腎經、任脈
3. 肺衛不固
- 主要表現:自汗、易感冒
- 病機要點:肺氣虛弱,衛外不固
- 相關經絡:手太陰肺經、足太陽膀胱經
治療原則
基本治則
- 益氣固攝:補益臟腑之氣,恢復固攝功能
- 標本兼治:在固澀的同時補益正氣
具體治法
-
補脾攝血:適用於脾不統血證
- 代表方劑: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
- 常用藥物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
-
補腎固精:適用於腎氣不固證
- 代表方劑:金鎖固精丸、桑螵蛸散
- 常用藥物:山茱萸、芡實、金櫻子、桑螵蛸
-
益氣固表:適用於肺衛不固證
- 代表方劑:玉屏風散
- 常用藥物:防風、白朮、黃耆
相關中醫理論
氣與固攝功能的關係
中醫認為「氣」具有固攝作用,主要表現在:
- 固攝血液,防止溢出脈外
- 固攝津液,控制汗液、尿液分泌
- 固攝精液,防止遺精滑泄
- 固攝臟腑,維持正常位置
臟腑與固攝功能
- 脾:主統血,固攝血液
- 腎:主封藏,固攝精液、二便
- 肺:主衛外,固攝汗液
鑑別診斷
需與以下證候相區別:
- 陰虛火旺:雖有遺精、出血,但伴陰虛火旺之象
- 濕熱下注:雖有泄瀉、遺精,但舌苔黃膩
- 血熱妄行:雖有出血,但血色鮮紅,伴有熱象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