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虛喘

定義

氣虛喘,又稱氣虛喘逆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肺氣或元氣不足所致之氣喘。此證首見於《證治匯補》卷五,屬虛喘範疇,與實喘之痰壅氣逆有別,其特點為氣息短促、動則加劇,多伴隨全身氣虛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稟賦不足:先天元氣虧虛,肺脾腎三臟功能素弱,氣之化生不足。
  2. 勞倦內傷:大病久病、過度勞累或產後失養,耗傷正氣,尤以肺脾氣虛為甚。
  3. 誤治所傷:過服攻伐克削之藥(如瀉下劑、辛燥之品),損傷中氣,累及肺腎。
  4. 年老體衰:腎氣自然衰退,納氣功能減退,氣不歸元而作喘。

中醫認為,肺主氣司呼吸,腎主納氣,脾為氣血生化之源。氣虛喘之病機關鍵在於肺脾腎三臟氣虛,尤以肺氣虛為標,腎氣虛為本。肺虛則宣降失職,腎虛則攝納無權,脾虛則化源不足,終致氣機升降失常,呼吸失調而為喘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喘促短氣,呼吸淺表,動則尤甚,言語聲低,斷續難續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身倦懶言,面色㿠白,自汗畏風(肺氣虛)。
    • 食少腹脹,大便溏薄(脾氣虛)。
    • 腰膝酸軟,夜尿頻多(腎氣虛)。
  • 舌脈:舌淡或胖嫩,邊有齒痕,脈虛弱或沉細。

辨證分型與治療

1. 肺氣虛喘

  • 證候:喘促氣短,咳聲低弱,易感外邪,自汗畏風。
  • 治法:補益肺氣,固表定喘。
  • 方藥補肺湯(《永類鈐方》)加減,重用黃耆、人參補肺益氣,佐五味子收斂肺氣。

2. 脾肺氣虛喘

  • 證候:喘促伴食少便溏,肢體倦怠,痰多清稀。
  • 治法:健脾益肺,培土生金。
  • 方藥六君子湯玉屏風散,以四君子湯補氣,陳皮、半夏化痰,黃耆、白朮固表。

3. 腎不納氣喘

  • 證候:喘促日久,呼多吸少,動則喘甚,腰膝酸軟。
  • 治法:補腎納氣,培元固本。
  • 方藥人參胡桃湯金匱腎氣丸加減,酌加蛤蚧、沉香等納氣歸腎。

4. 氣陰兩虛喘

  • 證候:喘促伴口乾咽燥,煩熱盜汗,舌紅少津。
  • 治法:益氣養陰,斂肺定喘。
  • 方藥生脈散(《醫學啟源》)加味,以人參補氣,麥冬養陰,五味子斂肺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氣虛之喘十居七八」,指出虛喘多無外邪與實熱,治療當以補益為主,依證選用獨參湯、生脈散等。
  • 《證治匯補》提出氣虛喘需與痰喘、火喘鑑別,強調「治虛喘貴在緩圖」,不可妄用攻伐。

現代應用

現代中醫臨床常將氣虛喘見於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、肺氣腫、支氣管哮喘緩解期等,治療上除內服湯劑外,可配合艾灸(如氣海、關元)、穴位敷貼(如三伏貼)以溫補元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