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喘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虛喘逆
病證名。見《症因脈治·喘症論》。屬氣虛喘之範疇,指因正氣虧虛、肺脾腎功能失調所致之喘息病症。
病因病機
多因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,或飲食失調,損傷脾肺之氣;亦有因年老體衰,腎氣不足,納氣無權而發。肺主氣司呼吸,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腎主納氣,三者氣虛則呼吸功能失調,氣逆上衝而為喘。
臨床表現
症見呼吸短促、氣喘乏力,動則加劇,言語低微,面色蒼白,自汗畏風,或兼咳嗽聲弱,痰涎清稀。舌淡胖有齒痕,脈虛弱或沉細。
證候分析
肺氣虛則宣降失司,呼吸不利;脾氣虛則水穀精微不化,氣血生化不足,肢體失養;腎氣虛則攝納無權,氣不歸元,故見喘息短氣、動輒尤甚。自汗、畏風為衛外不固之象,舌脈皆顯氣虛之候。
治法
以益氣定喘為主,依病位不同而調治:
- 肺氣虛:補益肺氣,方如補肺湯(《永類鈐方》)。
- 脾肺兩虛:健脾益肺,方如六君子湯(《醫學正傳》)加減。
- 腎不納氣:補腎納氣,方如人參胡桃湯(《濟生方》)或七味都氣丸(《醫宗己任編》)。
古籍補充
《景岳全書·喘促》云:「虛喘者,氣短而不續……勞動則甚,而惟氣虛似喘。」指出氣虛喘之特徵在於勞累誘發、氣息不續,與實喘之痰鳴氣粗有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