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短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虛短氣
病證名,屬內傷短氣之一,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二。此證多因先天稟賦不足、久病耗損,或勞倦過度、中氣虧虛所致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元氣虛弱」,導致宗氣生成不足,難以推動呼吸,故見氣息短促、言語低微、氣難接續等症。
病因病機
- 先天不足:素體虛弱,元氣不充,臟腑功能低下。
- 後天失養:飲食不節、勞倦內傷,或大病久病後氣血耗傷,中焦脾土失運,水穀精微化生不足,宗氣虧虛。
- 陽氣虛衰:若真陽不足,氣化無力,可致呼吸淺短,甚則陽氣外越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氣短不足以息,動則加劇,語聲低微,神疲乏力。
- 兼症:面色㿠白、自汗、心悸、納差。
- 舌脈:
- 陽微者:脈微弱或浮大無根(真陽外越之象)。
- 陰血不足者:脈細數或芤澀,舌淡少津。
證型與治法
- 氣虛下陷
- 證候:短氣兼見脘腹墜脹、久瀉脫肛。
- 治法:升提中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。
- 氣脫危候
- 證候:呼吸微弱、汗出淋漓、脈微欲絕。
- 治法:大補元氣、固脫回陽,急投獨參湯(重用人參)。
- 痰阻氣虛
- 證候:短氣伴痰多、胸悶,舌苔白膩。
- 治法:益氣化痰,方選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等)或參橘煎(人參、橘紅、生薑)。
- 陰血虧虛
- 證候:氣短兼見口乾、潮熱,脈細數。
- 治法:益氣養陰,可酌加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。
中醫理論延伸
- 與「宗氣」關係:《靈樞·邪客》云:「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而行呼吸。」氣虛短氣實為宗氣匱乏,無法「走息道以司呼吸」。
- 臟腑定位:以肺、脾、腎為主。肺主氣司呼吸,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腎為氣之根,三者虛損皆可致短氣。
此證需與「喘證」「哮證」鑑別,後者多屬邪實壅肺,而氣虛短氣純屬虛證,當以補益為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