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短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氣虛短氣,病證名。內傷短氣之一。見《症因脈治》卷二。多由本元素弱,勞倦中氣或大病後元氣耗傷所致。證見氣怯神離,言語輕微,氣不接續。脈微弱或浮大者,為陽微或真陽外越;脈細數、芤澀,為陰血不足。治宜補氣為主,氣脫者,急用獨參湯;中氣不足者,用補中益氣湯等;有痰用六君子湯、參橘煎等方。

氣虛短氣,是指由於元氣不足,導致氣短乏力、神疲倦怠的一種病證。多由久病、大病、久勞、久思、失血、脫肛、久瀉等所致。

臨床表現主要有:氣短乏力、神疲倦怠、自汗出、頭暈目眩、心悸氣短、胸悶、少氣懶言、語聲低微、動則氣喘、舌淡苔白、脈虛弱無力等。

治療以補氣為主,可用補中益氣湯、六君子湯、參橘煎等方。

氣虛短氣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,注意飲食調理,多吃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的食物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氣虛短氣是中醫常見的病證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,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