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耳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虛耳聾
病名
氣虛耳聾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醫學準繩六要》,屬耳聾證型之一。其病機主要因元氣虧虛,清陽不升,耳竅失養所致,臨床特徵為聽力減退伴隨氣虛諸證。
病因病機
- 年老體衰:腎為先天之本,脾胃為後天之源。年老腎氣漸衰,或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清陽之氣無法上濡耳竅。
- 久病耗傷:慢性疾病或重病後期,正氣未復,肺脾氣虛,衛外不固,氣血生化乏源。
- 勞倦過度:思慮勞神、體力過勞,損傷脾氣,中氣下陷,清陽不升,濁陰上蒙清竅。
辨證要點
- 主證:耳聾漸起,聽力減退,勞累後加重,休息稍緩。
- 兼證:神疲乏力、少氣懶言、食慾不振、面色晄白、舌淡胖有齒痕、脈濡細或虛大無力。
- 四診合參:右脈(主氣)大而無力或濡軟,符合「氣虛則脈弱」之象。
治法方藥
- 治則:補益中氣,升舉清陽。
- 主方: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加減。
- 組成:黃耆、人參(或黨參)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。
- 加減:
- 兼血虛者,加熟地、白芍以養血濡耳。
- 陽虛畏寒者,加肉桂、巴戟天溫補命門。
- 濕濁內阻者,酌加石菖蒲、茯苓化濕開竅。
中醫理論延伸
- 氣與耳的關係: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」清陽之氣上奉耳竅,方能聽覺敏銳。氣虛則經絡空虛,耳竅失充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」。
- 臟腑聯繫:本病雖以脾肺氣虛為主,然「腎開竅於耳」,久病常累及腎氣,故臨證需辨是否兼見腰膝痠軟、夜尿頻多等腎虛之候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百會、足三里、脾俞、聽宮等穴,施以補法或灸法,助益氣升陽。
- 導引:可習練八段錦「兩手托天理三焦」式,調暢三焦氣機,輔助氣血上行。
文獻溯源
除《醫學準繩六要》外,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亦提及:「勞役傷脾,清氣不升,濁氣上逆,則耳聾無聞。」進一步闡明氣虛耳聾與中焦升降失常的關聯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