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耳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虛耳鳴
定義與病機
氣虛耳鳴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臟腑氣虛(尤以脾胃中氣不足為主)所致之耳鳴症狀。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耳者宗脈之所聚也,故胃中空則宗脈虛,虛則下溜,脈有所竭者,故耳鳴。」此論述揭示耳鳴與經脈氣血濡養密切相關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以充養全身,若中氣虛弱,清陽不升,宗脈失於濡養,則耳竅失充而鳴響。
臨床表現
患者耳鳴多呈低弱蟬鳴聲,時作時止,勞累後加重,伴隨典型氣虛證候:
- 全身乏力,肢體倦怠
- 食欲不振,食少腹脹
- 大便溏薄,面色萎黃
- 語聲低微,脈象虛弱
若兼中氣下陷者,或見頭暈目眩、內臟下垂等症。
治法與方藥
1. 補益中氣
主方選用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,組成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。此方升陽舉陷,使清氣上榮耳竅。若氣虛甚者,可加山藥、黃精以增強補氣之力;兼血虛者酌加川芎、熟地。
2. 針灸療法
參考《靈樞》治法,取穴以足陽明胃經、手太陰肺經為主:
- 主穴:足三里(補益脾胃)、百會(升提陽氣)、聽宮(局部取穴)
- 配穴:脾俞、胃俞(艾灸溫補中焦),合谷(調氣通絡)
- 刺灸法:以補法為主,可配合灸法溫通經脈。
鑑別診斷
需與其他類型耳鳴區分:
- 肝火上擾型:耳鳴如潮,面赤口苦,脈弦數
- 腎精虧虛型:耳鳴細弱如蟬,腰膝酸軟,尺脈沉弱
- 痰火鬱結型:耳鳴悶塞,頭重昏沉,苔黃膩
古籍補充
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氣虛耳鳴,當責之脾胃升降失常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強調:「耳鳴屬虛者十居七八」,反映氣虛為耳鳴常見本虛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