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虛腹痛
病證名,屬中醫腹痛證型之一,指因中氣虛弱、臟腑失養所致的腹痛。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四,多由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或飲食失調等因素,導致脾胃氣機虧損,運化無力,氣血生化不足,腹部失於溫煦濡養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- 久病耗氣:如長期腹瀉、嘔吐或過度發汗,損傷中焦陽氣。
- 勞倦內傷:體力過勞或思慮過度,耗散脾氣,致氣機下陷。
- 飲食失調:飢餓無度或過食生冷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。
- 房勞傷腎:腎氣不足,未能溫煦脾土,間接導致中氣虛弱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腹痛隱隱,時作時止,喜按喜溫,勞累後加重,休息稍緩。
- 兼症:面色萎黃、語聲低微、食欲不振、神疲乏力,甚則氣短自汗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,脈象多微弱或細澀,若氣虛甚者可見脈大而無力(浮大虛軟)。
證型辨治
中醫依氣虛程度與兼夾證候,分型論治:
-
脾氣虛弱型
- 表現:腹痛綿綿,食少腹脹,大便溏薄。
- 治法:益氣健脾。
- 方藥: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為主方,可加山藥、扁豆增強補脾之力。
-
中氣下陷型
- 表現:腹痛墜脹,勞累後尤甚,伴氣短懶言。
- 治法:升陽舉陷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等),以補氣升提。
-
脾虛氣滯型
- 表現:腹痛伴食後脹滿,噯氣頻作。
- 治法:健脾行氣。
- 方藥:香砂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加木香、砂仁),佐陳皮、半夏以調暢氣機。
病機探討
氣虛腹痛的核心在於「不榮則痛」,因氣虛推動無力,經脈失養,腹部肌肉與臟腑氣血運行遲滯,故表現為隱痛、喜按。與「實痛」之拒按、痛勢劇烈有別,需結合脈證細辨。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的慢性胃炎、腸功能紊亂等疾病,中醫治療以恢復中焦氣化為要,輔以飲食調攝,避免過勞耗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