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本臟自病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本臟自病痙

病證名,屬小兒痙病之一,指因肝血虧虛而引發的痙證,亦稱虛熱痙。此證首見於《溫病條辨·解兒難》,其文云:「肝主血,肝以血為自養,血足則柔,血虛則強,故曰本臟自病。」意指肝臟依賴陰血濡養,若陰血充沛,則筋脈柔韌;反之,陰血不足,肝失所養,則筋脈拘急,發為痙攣。

病因病機
本證多見於溫病後期,因熱邪久羈,耗傷陰液,或汗、吐、下過度,亡血傷津,致肝血虧虛,筋脈失養。肝為風木之臟,主筋,陰血不足則肝風內動,風火相煽,故見肢體強直、抽搐等痙證表現。此類證候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急性中毒性腦病等疾患,屬中醫「虛風內動」範疇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手足蠕動、筋脈拘急、肢體顫動,或輕微抽搐,伴面色潮紅、低熱、口乾舌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。嚴重者可見角弓反張、神識昏蒙,然其抽搐較熱極生風之實證痙病為緩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育陰柔肝、熄風止痙為主,根據陰虛程度及兼證差異,選用以下方劑:

  1. 六味地黃丸:適用於肝腎陰虛之輕證,以滋補肝腎為本。
  2. 復脈湯(炙甘草湯):針對氣陰兩傷,脈結代者,益氣養陰以復脈。
  3. 三甲復脈湯:於復脈湯基礎上加龜板、鱉甲、牡蠣,增強滋陰潛陽之效,適用於陰虛風動明顯者。
  4. 大定風珠:重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阿膠、雞子黃,配合三甲,專治真陰大虧、虛風內動之重證。
  5. 小定風珠:藥力較緩,適用於陰虛風動之輕證,以淡菜、童便等滋陰降火。

理論延伸
此證與熱極生風(如羚角鉤藤湯證)有虛實之別:後者因邪熱熾盛、燔灼肝經所致,屬實證,表現為抽搐劇烈、高熱神昏;本臟自病痙則以陰血虧虛為本,屬虛證,抽搐較緩而纏綿難癒。吳鞠通強調「存得一分陰液,便有一分生機」,故治療當以滋陰填精為先,佐以介類潛陽,使陰復風熄。

備考
《溫病條辨》將小兒痙病分為寒、熱、虛、實四大類,本臟自病痙歸屬虛痙,與風寒致痙(如剛痙)、陽明熱盛致痙(如承氣湯證)等實證痙病迥異,臨床須詳辨病機,不可混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