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喉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虛喉痛,乃中醫喉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喉科心法》。其病機核心在於中氣不足,虛火上炎,上犯咽喉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本證多因脾胃虛弱,中氣虧虛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虛火隨之上擾咽喉。或因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、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致氣血生化不足,正氣虛衰,無力斂火,虛熱上浮而發為喉痛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咽喉疼痛,局部微紅微腫,或見咽喉不紅不腫,然自覺不適。此症特點為遇勞累或服用寒涼藥物後症狀加重。全身可伴見食少納呆、神疲乏力、少氣懶言、唇色淡白、面色萎黃等氣虛之象。此外,或見身微熱,或熱勢時起時退,尤以手足心熱為顯。二便多正常,此與實火喉痛之便秘尿赤有別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當以補益中氣、甘溫除熱為大法,主方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。該方以黃芪、人參(或黨參)補中益氣,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白朮、甘草健脾和中,當歸養血和營,陳皮理氣醒脾。若虛火明顯,可酌加麥冬、玄參滋陰降火;若兼見脾陽不足,可加乾薑、肉桂溫運中焦。

鑒證要點

氣虛喉痛需與陰虛喉痛、風熱喉痛等鑒別:

  • 陰虛喉痛:多見咽喉乾痛,入夜尤甚,伴顴紅盜汗、舌紅少苔,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。
  • 風熱喉痛:發病急,咽喉紅腫疼痛明顯,伴發熱惡寒、脈浮數,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。

氣虛喉痛屬虛證,切忌過用苦寒清熱之品,以免更傷脾胃,加重氣虛。臨床須細辨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