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經行先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虛經行先期

病證名,屬經行先期證型之一。此證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攝失宜,如勞倦過度、飲食不節、憂思傷脾,致脾氣虛弱,中氣下陷,衝任不固,血失統攝,故而月經先期而至。

主要證候

  • 經期提前,週期縮短,甚或一月兩至。
  • 經量偏多或正常,經色淡紅,質地清稀。
  • 全身症狀:面色㿠白無華,精神萎靡,氣短懶言,動則尤甚;畏風怕冷,四肢不溫;頭目昏眩,心悸怔忡,下肢酸軟無力;舌淡胖,邊有齒痕,脈虛弱或細緩。

病機分析
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又主統血。脾氣虛弱,則生化乏源,氣血不足,故面色㿠白、精神倦怠;中氣不足,清陽不升,則頭暈目眩;氣虛衛外不固,故畏寒怕冷;脾失統攝,衝任不固,則經血先期而下,量多色淡。

治法
補氣攝血、健脾固衝為主,佐以升提中氣。

常用方劑

  1.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

    • 組成:黃耆、人參(或黨參)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。
    • 方義:黃耆、人參補益中氣;白朮、甘草健脾;當歸養血和血;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;陳皮理氣醒脾。全方共奏補氣攝血、升陽舉陷之效。
  2. 舉元煎(《景岳全書》):
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甘草、升麻。
    • 方義:重用人參、黃耆大補元氣;白朮、甘草健脾和中;升麻升提下陷之氣。此方專治氣虛下陷、血失統攝之證。

加減應用

  • 若經量過多,可加阿膠、艾葉炭以固衝止血。
  • 兼血虛者,加熟地、白芍以養血和營。
  • 心悸失眠者,加酸棗仁、龍眼肉以養心安神。
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氣虛經行先期與「脾不統血」、「衝任不固」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月經的週期、量、色、質均反映氣血盛衰與臟腑功能。脾氣虛弱時,除月經先期外,亦可能伴隨崩漏、帶下等病症,臨床需辨證論治,重視調補脾胃與益氣昇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