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虛厥

氣虛厥為中醫厥證之一,主要因正氣虛弱、氣機運行無力所致。此證首見於明代醫家孫一奎所著《赤水玄珠·厥證門》,其病機核心在於「勞傷氣弱」,即過度勞累或久病耗氣,導致氣血生化不足,陽氣不達四末,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故而發厥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勞倦內傷:長期體力或腦力過勞,損傷脾肺之氣,使宗氣不足,無以推動血行。
  2. 久病體虛:慢性疾病耗傷元氣,尤以脾胃氣虛為甚,中焦升降失司,清陽不升。
  3. 稟賦不足:先天脾胃虛弱,後天調養失宜,氣血化生乏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突然昏厥,面色蒼白,氣息微弱,汗出肢冷。
  • 兼症:平素易疲勞、短氣懶言、食欲不振、舌淡胖有齒痕。
  • 脈象:細弱無力,或沉細遲緩,反映氣虛陽衰之候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益氣溫陽」為大法,重在補益脾肺,振奮元氣:

  1. 四君子湯加味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    • 基礎方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,補氣健脾。
    • 加黃芪補肺固表,附子溫腎回陽,適用於氣虛兼陽微欲脫者。
  2.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
    • 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中益氣,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當歸養血和營,陳皮理氣醒脾。
    • 適用於中氣下陷、清陽不升之厥,伴內臟下垂或久瀉者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需與血厥(如當歸四逆湯證)、痰厥(導痰湯證)鑑別,氣虛厥無痰涎壅盛或血瘀徵象。
  • 若見脈微欲絕、冷汗淋漓,為氣脫危候,需急投獨參湯參附湯回陽固脫。

理論延伸
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」,氣虛厥屬「寒厥」範疇,與《傷寒論》少陰病之「四逆」機理相通,皆因陽氣不布。然氣虛厥更重脾肺氣弱,故治療側重甘溫補氣,而非單純溫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