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勞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虛勞復

病證名,屬溫病瘥後調攝不當所致之復發症。因溫熱病癒後,體內餘邪未盡,而正氣已虛,復因過勞耗傷元氣,致使病情反覆發作。此證首見於《重訂廣溫熱論·溫熱復症療法》,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正虛邪戀」,氣血不足,衛外不固,勞倦引動伏邪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發熱,熱勢或高或低,伴微惡風寒,此乃營衛失和、表氣不固之象。四肢倦怠乏力,精神萎靡,言語低微,動則氣短,此為脾肺氣虛、清陽不升所致。脈象虛弱,右脈偏大,舌質淡潤而無苔,反映中氣不足,陰火內生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純虛無熱型
    若無明顯餘熱,純屬氣虛下陷,症見倦怠、氣短、脈虛大,宜用補中益氣湯甘溫益氣,佐以蜜炙升麻、柴胡,取其升提清陽之效,兼制其燥性。
  2. 氣虛兼表衛不固
    若兼見汗多惡寒,屬營衛俱虛,陽氣不能溫煦,當以歸芪建中湯(黃芪、當歸合小建中湯)調和營衛,益氣固表。
  3. 氣虛餘熱未清型
    若正氣已虛,而餘熱未盡,症見虛羸少氣、乾嘔或氣逆欲嘔,此為胃虛熱擾,津氣兩傷。治宜竹葉石膏湯加薑汁,清補並施;或選陳氏六神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加銀柴胡、地骨皮,益氣健脾兼清虛熱。

病機探微
此證與《傷寒論》「勞復」概念相關,但更側重「氣虛」為本。溫熱病後,氣陰耗傷,脾胃受損,中焦化源不足,若強行勞作,易致陽氣浮越,虛熱內生。治療上需區分「虛」與「邪」之輕重,或補中為主,或清補兼施,總以扶正達邪為要。

古籍佐證
《溫病條辨》提及:「病後氣虛,勞復發熱,當宗東垣法。」強調脾胃氣虛為勞復之根,與《重訂廣溫熱論》之論述互為呼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