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虛淋
定義
氣虛淋為淋證之一,屬中醫「五淋」(氣淋、血淋、石淋、膏淋、勞淋)範疇,因正氣虧虛、氣化無力所致,臨床以小便澀滯不暢、淋瀝不盡為主要表現。其病機關鍵在於脾肺氣虛,升降失司,膀胱氣化不利,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所載:「氣虛淋,八珍湯加杜牛膝、黃芩汁煎服。」
病因病機
- 脾虛失運:脾主升清,若飲食勞倦傷脾,中氣下陷,清陽不升,則濁陰不降,水道滯澀而成淋。
- 肺氣不足:肺為水之上源,通調水道。若肺氣虛弱,治節失常,水液代謝失司,下注膀胱而發病。
- 年老體衰:元氣虧虛,腎氣不充,膀胱氣化無權,如古籍提及「老人氣虛亦能淋」,需以參、術補氣,佐木通、山梔通利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小便頻數,淋瀝不暢,尿後餘瀝,勞累後加重。
- 兼症:神疲乏力,面色㿠白,語聲低微,納差便溏,舌淡苔白,脈虛弱。
治法與方藥
- 補氣升清:以八珍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益氣養血,加杜牛膝強腰膝、通淋瀝,黃芩清熱以防虛中夾熱。
- 健脾益肺:若偏脾虛,用補中益氣湯加減;偏肺氣虛,合生脈散。
- 通補兼施:佐木通、車前子等通利之品,但需配伍參、芪等補氣藥,防過利傷正。
鑑別診斷
- 氣滯淋:屬實證,因肝鬱氣滯所致,症見脅腹脹滿、小便澀痛,脈弦,治宜疏肝理氣(如沉香散)。
- 勞淋:多屬腎虛,遇勞即發,腰膝酸軟,與氣虛淋之脾肺虛弱有別。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鑒》強調氣虛淋「補中益氣湯主之」,而《景岳全書》則注重「凡氣虛而小水不利者,當以溫補為主」。臨床需辨明虛實標本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