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虛熱
病證名
氣虛熱為中醫臨床常見證候,主要因臟腑氣虛,陽氣浮越,或暑濕傷氣所致,可分為以下兩類:
一、脾胃氣虛或脾肺氣虛所致虛熱
此類氣虛熱多因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,損傷脾胃,導致中氣不足,虛火內生。脾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;肺主氣,司呼吸,脾肺氣虛則氣機升降失常,陰火內擾而發熱。
臨床表現:
- 少氣懶言,語聲低微
- 自汗出,動則加重
- 身倦乏力,四肢沉重
- 心煩不安,口乾不渴
- 舌淡胖或有齒痕,脈虛弱
病機分析:
《雜病源流犀燭·虛損癆瘵源流》云:「有氣虛熱,必兼少氣自汗,體倦心煩。」脾胃氣虛則運化無力,氣血生化不足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虛陽浮越而發熱。此熱非實火,乃因氣虛而陽氣外越所致,故稱「氣虛發熱」。
治法:
以「甘溫除熱」為原則,補益中氣,使陽氣內斂,虛熱自退。
代表方劑:
-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益中氣,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當歸養血,陳皮理氣,共奏益氣升陽、甘溫除熱之效。
- 若兼陰虛者可酌加麥冬、五味子以益氣養陰。
二、暑濕傷氣所致發熱
此類氣虛熱見於夏季,因暑濕之邪耗傷元氣,正氣虛弱而發熱。《素問·刺志論》曰:「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」暑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,濕性黏滯,困阻脾陽,兩者相合,更易損傷正氣。
臨床表現:
- 身熱不退,午後尤甚
- 四肢困倦,精神疲乏
- 心煩氣短,口渴多汗
- 小便黃赤,大便溏薄
- 舌苔薄黃或膩,脈虛數或濡弱
病機分析:
暑濕侵襲,先傷肺衛,繼而內犯脾胃。暑熱耗氣,濕邪困脾,導致氣機不暢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故見身熱、倦怠、心煩等症。
治法:
以清暑化濕、益氣生津為主,視暑熱與濕邪孰輕孰重而選方。
代表方劑:
-
東垣清暑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
- 適用於暑濕偏重,兼有脾虛濕困者。
- 方中黃耆、人參、白朮益氣健脾,蒼朮、澤瀉、陳皮化濕理氣,升麻、葛根升清透邪,麥冬、五味子養陰生津,黃柏清熱燥濕,青皮疏肝理氣。
-
王氏清暑益氣湯(《溫熱經緯》):
- 適用於暑熱偏盛,氣津兩傷者。
- 方中西洋參、石斛、麥冬益氣養陰,黃連、知母、竹葉清熱除煩,荷梗、西瓜翠衣清暑化濕,甘草調和諸藥。
總結
氣虛熱一證,雖有內傷氣虛與外感暑濕之別,然其根本皆因正氣不足,或陽氣浮越,或暑濕傷氣所致。臨床須辨明病因,對證施治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