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身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虛身熱,乃中醫病證名,指元氣不足而兼見發熱之證候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刺志論》所載:「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」揭示其病機核心在於正氣虧虛,復感暑濕邪氣,正邪相爭而發熱。
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失養,致元氣虧虛;復因暑月勞作,傷暑受濕,暑濕鬱遏肌表,正氣不能固外,邪熱內蘊而發。另有因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,損傷脾胃,中氣下陷,陰火內生而致氣虛發熱者,屬李東垣所言「陰火」範疇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身熱纏綿,體溫或高或低,午後為甚,伴神疲乏力、少氣懶言、自汗惡風、口渴不欲飲、食少便溏等氣虛之象。舌質多淡胖,邊有齒痕,苔薄白或微黃;脈象虛大或濡弱。

證型辨析

  1. 暑傷氣虛型:多見於夏月,暑濕外襲,症見發熱頭重、胸悶煩渴、小便短赤,治宜清暑化濕、益氣生津,方選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清暑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蒼朮、升麻、葛根、澤瀉、黃柏、陳皮等)。
  2. 脾胃氣虛型:因勞倦內傷,症見長期低熱、勞則加劇、納呆腹脹,治當甘溫除熱,方用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)益氣升陽,引火歸元。

治法精要
此證本虛標實,切忌過用苦寒清熱,當以「補氣為先,兼清鬱熱」為則。暑濕型需清補並行,防滋膩礙濕;內傷型則重培土建中,佐以升舉清陽。若兼陰虛火旺,可酌加生地、麥冬等養陰清熱。

古籍佐證
除《素問》外,《脾胃論》強調「火與元氣不兩立」,提出「甘溫能除大熱」之論;《證治準繩》亦載:「氣虛熱,升陽以散之。」皆為此證治法淵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