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虛痰

定義與病因
氣虛痰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氣虛而導致的痰證,屬「虛痰」範疇。其成因多與脾肺氣虛相關,因脾主運化水濕,肺主宣發肅降,二者氣虛則水液代謝失常,聚濕成痰。此證常見於久病體弱、勞倦過度,或飲食不節損傷脾氣者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、精神倦怠,並伴隨痰多清稀、咳喘無力、胸悶氣短等症狀。舌象多呈淡胖或有齒痕,苔白滑;脈象以濡緩或細弱為主,反映氣虛濕停之候。

病機分析

  1. 脾虛生痰:脾氣不足,運化失職,水谷精微不得布散,反聚為濕濁,上漬於肺而成痰。
  2. 肺虛儲痰:肺氣虧虛,宣降失常,津液停聚為痰,痰阻氣道則見咳喘。
  3. 氣虛痰滯:氣為血帥,氣虛則推動無力,痰濕易凝滯經絡,或流注肢節,致肢體困重、關節痠痛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健脾益氣、化痰燥濕,以標本兼顧:

  • 主方: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為代表,補脾益氣兼化痰濕。
  • 加減應用
    • 若痰多胸滿,可加枳實、厚朴以寬胸化痰;
    • 兼肺虛久咳,加黃耆、五味子補肺斂氣;
    • 若痰濕流注肢體,合用二陳湯或苓桂朮甘湯溫化痰飲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氣虛痰濕痰:二者皆痰多苔滑,但濕痰多因外感濕邪或飲食肥甘,脈象濡滑,治以燥濕化痰(如平胃散);氣虛痰必見氣虛之象,治需補氣為先。
  • 氣虛痰陽虛痰:陽虛痰兼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,治需溫陽化飲(如苓桂朮甘湯)。

古籍參考
《症因脈治》指出此證「六脈濡緩」,強調氣弱濕停之病機;《醫宗必讀》亦云:「治痰不理脾胃,非其治也」,呼應健脾為治氣虛痰之本。
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與辨治,未涉現代醫學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