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虛頭痛是中醫內科常見病證之一,屬「內傷頭痛」範疇,首見於《脈訣》記載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脾胃氣虛,導致清陽之氣不能上榮頭目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傾,目為之眩」,正合此證。
病因病機: 多因勞倦過度、久病體虛,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,致使中焦生化無力。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脾胃氣虛則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頭部失於濡養而發為疼痛。明代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特別指出:「陽虛頭痛,即氣虛之屬也,久病者多有之。」
臨床特徵:
- 頭痛特點:隱隱作痛,時發時止,晨輕暮重
- 伴隨症狀:面色萎黃、神疲倦怠、氣短懶言、納呆食少、大便溏薄
- 舌脈表現:舌淡胖有齒痕,脈象沉弱或虛大無力
- 關鍵辨證要點:遇勞即發,休息可緩
證候分析: 清陽之氣不能上達巔頂,故頭痛隱隱;勞則氣耗,故遇勞加重;脾失健運則納呆便溏;氣虛不能充養周身,故見神疲乏力。此證須與血虛頭痛、痰濁頭痛相鑑別:血虛者多兼心悸失眠,痰濁者常見嘔惡痰涎。
治法方藥:
-
主方應用:
- 補中益氣湯(李東垣方):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益中氣,佐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當歸養血和營,陳皮理氣醒脾。尤宜於中氣下陷兼頭痛者。
- 四君子湯加味: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基礎上,加黃芪倍增補氣之力,蔓荊子輕清上行,《本草備要》謂其「主頭面風虛」。
-
加減要訣:
- 兼陽虛畏寒者加附子、細辛
- 痰濕內阻加半夏、天麻
- 血虛明顯配伍川芎、當歸
古籍佐證: 《證治準繩·頭痛》強調:「氣虛頭痛,黃芪為主藥也。」《醫學心悟》則提出:「頭痛屬氣虛者,遇勞即發,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主之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鑑》更明確指出此證「用藥忌剛喜柔」,強調升補之法當以甘溫為主,慎用辛散耗氣之品。
此證調治需注重培補中焦,使脾運健則清陽自升,頭痛自除。臨床常見誤治者多因過用風藥,反致氣耗,當引以為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