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脫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氣虛脫肛,中醫病名。小兒肛門脫出,輕者在大便時肛門下脫,便後又慢慢收合,甚者因病延日久,肛門滑脫不收,不能自然收縮。多伴有面色青黃,唇色淡白,指頭髮冷等。由瀉痢日久,中氣虛弱,腸薄脂消,使肛門滑脫不收。治宜補氣固脫。先服補中益氣湯以升提下陷之氣,再用真人養臟湯以溫補固澀。外用溫開水洗凈,再用《醫宗金鑒》澀腸散(訶子、赤石脂、龍骨、陳茶葉)摻肛門上,藥棉揉入。

《醫宗金鑒》曰:“脫肛者,小兒之病,以瀉痢日久,中氣虛弱,腸薄脂消,使肛門滑脫不收。治宜補氣固脫。先服補中益氣湯以升提下陷之氣,再用真人養臟湯以溫補固澀。外用溫開水洗凈,再用《醫宗金鑒》澀腸散(訶子、赤石脂、龍骨、陳茶葉)摻肛門上,藥棉揉入。”

《醫宗金鑒》澀腸散組成:訶子10g,赤石脂10g,龍骨10g,陳茶葉10g。

用法:將上藥研末,用溫開水調成糊狀,敷於肛門上,用藥棉揉入。

功效:補氣固脫,澀腸止脫。

主治:小兒氣虛脫肛。

氣虛脫肛是小兒常見的一種肛腸疾病,多由瀉痢日久,中氣虛弱,腸薄脂消,使肛門滑脫不收所致。臨床表現為肛門脫出,輕者在大便時脫出,便後又慢慢收合,甚者因病延日久,肛門滑脫不收,不能自然收縮。多伴有面色青黃,唇色淡白,指頭髮冷等。

治療氣虛脫肛,首先要補氣固脫。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,以升提下陷之氣。補中益氣湯由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、生薑、大棗組成。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均有補氣作用,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、生薑、大棗均有升提作用。

補中益氣湯具有補氣升提、固脫止滑的功效,適用於氣虛脫肛、久瀉脫肛、久痢脫肛等症。

除了內服藥物治療,還可以外用澀腸散。澀腸散由訶子、赤石脂、龍骨、陳茶葉組成。訶子、赤石脂、龍骨均有收澀固脫的作用,陳茶葉有清熱解毒的作用。澀腸散具有收澀固脫、清熱解毒的功效,適用於氣虛脫肛、久瀉脫肛、久痢脫肛等症。

氣虛脫肛的預防方法:

1、注意飲食,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大便通暢。

2、注意肛門衛生,避免肛門感染。

3、定期檢查肛門,及早發現和治療肛腸疾病。

4、平時可以多吃一些補氣固脫的食物,如山藥、大棗、蓮子、芡實等。

5、可以適當進行一些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。

6、如果出現肛門脫出,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