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脫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據《醫宗金鑒》所述,氣虛脫肛是一種小兒常見的肛腸疾病,多由久瀉引起,導致中氣虛弱,腸壁變薄脂肪流失,使得肛門無法自然收縮而脫出。該病的臨床表現是輕微時在大便過程中肛門脫出,之後逐漸收縮;嚴重時因病程較長而無法自行收縮。此外,患兒常伴有面色青黃、脣色淡白、指頭髮冷等症狀。

治療氣虛脫肛的首要方法是補氣固脫。內服方面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來升提下陷之氣。補中益氣湯的成分包括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、生薑和大棗。其中,黃芪、人參、白朮和甘草具有補氣的作用,而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、生薑和大棗則具有升提的作用。

此外,還可以外用澀腸散來治療。澀腸散的組成成分包括訶子、赤石脂、龍骨和陳茶葉。訶子、赤石脂和龍骨具有收澀固脫的作用,而陳茶葉則有清熱解毒的功效。澀腸散適用於治療氣虛脫肛、久瀉脫肛和久痢脫肛等症狀。

對於氣虛脫肛的預防,有以下幾點方法:

  1. 注意飲食,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大便通暢。
  2. 注意肛門衛生,防止細菌感染。
  3. 定期檢查肛門,早發現和治療肛腸疾病。
  4. 多攝取一些補氣固脫的食物,例如山藥、大棗、蓮子和芡實。
  5. 適度進行運動,增強身體素質。
  6. 出現肛門脫出症狀時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