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脫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虛脫肛

定義
氣虛脫肛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中氣不足、臟腑虛弱,導致肛門下墜甚至滑脫不收之症。多見於小兒或體弱年長者,常因久瀉久痢、勞倦過度,或產後氣血虧損,使大腸固攝無力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中氣下陷: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升清固攝。若長期泄瀉、飲食不節,或勞累耗氣,致脾虛中氣不足,升提無力,大腸失固,肛門下脫。
  2. 腎氣虧虛:腎主二陰,與大腸相繫。年老體弱或久病傷腎,腎氣不固,則肛門鬆弛脫垂。
  3. 氣血兩虛:產後或久病氣血耗傷,腸道失於濡養,肌肉弛緩,形成脫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輕症:大便時肛門下脫,便後可自行回納,伴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、語聲低微。
  • 重症:肛門滑脫不收,需手動托回,甚者咳嗽、行走即脫出;兼見唇色淡白、四肢不溫、舌淡苔白、脈細弱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脾虛氣陷型:脫肛反覆,勞累加重,食少腹脹,大便溏薄,脈濡弱。
  2. 腎陽不足型:肛門冷墜,腰膝酸軟,小便清長,脈沉遲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內治

    •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。重用黃耆益氣升陽,適用於脾虛氣陷者。
    • 真人養臟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人參、白朮、肉豆蔻、訶子、罌粟殼、當歸、白芍、木香、肉桂、甘草。溫補脾腎,澀腸固脫,適合久瀉滑脫者。
    • 大補元煎(《景岳全書》):人參、山藥、熟地、杜仲、當歸、山茱萸、枸杞、炙甘草。補腎固攝,適用於腎虛不固者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澀腸散(《醫宗金鑒》):訶子、赤石脂、龍骨研末,加陳茶葉煎湯調敷,外揉肛門以收澀。
    • 針灸:選百會(升提陽氣)、長強(局部固脫)、足三里(補益脾胃)等穴,艾灸可溫陽舉陷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:「脫肛一證,因瀉痢日久,中氣下陷,腸薄脂消……治宜溫補固澀。」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:「大腸與肺為表裏,肺虛則腸滑,故用補中益氣湯升舉其陽。」

此症以「虛」為本,治療當以補益為先,佐以升提固澀之法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