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虛痿

氣虛痿為痿證之一,首見於《證治匯補·痿躄章》。其病因多由勞倦過度、內傷脾胃,或飲食失調、久病耗氣,導致脾胃氣虛,無法濡養四肢肌肉所致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若脾氣虛弱,則氣血生化不足,肌肉失於溫煦與滋養,故見肢體痿弱無力,活動困難,甚則舉動乏力,行動遲緩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手足痿軟無力,肌肉鬆弛,活動時易感疲勞,或伴有面色萎黃、食欲不振、氣短懶言等脾氣虛弱之象。若兼有陰虛內熱,可見低熱、口乾、舌紅少苔;若氣虛兼痰濕內阻,則可能出現肢體沉重、苔膩等痰濕之徵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補脾益氣:為氣虛痿之基本治法,常用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益氣健脾,助氣血生化。
  2. 兼虛熱者:若氣虛兼見陰虛內熱,可選用補氣和中湯,益氣健脾的同時清解虛熱。
  3. 兼痰濕者:若氣虛夾痰,阻滯經絡,宜用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加陳皮、半夏)健脾化痰,並可酌加蒼朮、黃柏以燥濕清熱,或配合竹瀝、薑汁以化痰通絡。

中醫機理探討
氣虛痿的病理核心在於「脾主肌肉」功能失調。《素問·痿論》提出「治痿獨取陽明」,強調調理脾胃為治療痿證的關鍵。脾氣虛則運化無力,精微不布,肌肉失養而成痿。此外,肺主氣、腎為氣之根,若久病及腎,或肺氣虧虛,亦可能加重氣虛痿之病情,故臨證時需辨明病位深淺,酌情配伍補肺、益腎之品。

此證候的調治需注重長期培補,以恢復脾胃運化功能為要,輔以適當運動以促進氣血流通,逐步改善痿弱之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