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小便不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虛小便不利

病證名,出自《症因脈治》卷四。此證多因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,或誤用汗、下法等治療,導致正氣耗傷,氣化功能失司所致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氣虛不運」,氣機推動無力,膀胱氣化失職,故見小便排出困難,然無明顯熱象或濕濁內阻之徵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氣短乏力、精神萎靡、面色淡黃或萎黃,語聲低微,唇色淡白而不燥,口不渴,雖有尿意卻難以排出,或排尿無力、尿後餘瀝。舌質淡,脈象細弱,尤以右寸(肺)或關(脾)部為著。

證型辨析與治法

  1. 肺氣不足

    • 病機:肺主氣,為水之上源,肺虛則宣降失職,水道不通。
    • 特徵:兼見咳嗽氣短、自汗惡風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益氣生津,助肺布津行水。
  2. 中氣下陷

    • 病機:脾虛升舉無力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膀胱受約失常。
    • 特徵:伴隨脘腹墜脹、食少便溏。
    • 方藥:以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補脾升陽,復其氣化之權。
  3. 膀胱氣弱

    • 病機:腎氣不足或久病及腎,膀胱失於溫煦而氣化不利。
    • 特徵:小便頻而清長,或夜尿多,腰膝酸軟。
    • 方藥:可用人參車前湯(人參、車前子等)益氣利水,標本兼顧;若兼腎陽虛者,可佐濟生腎氣丸溫腎化氣。

補充說明

  • 此證與「濕熱淋濁」或「瘀阻水道」之實證不同,虛證當以補益為先,不可妄用通利之品,以免更傷正氣。
  • 古代醫家強調「氣行則水行」,故調氣為治療關鍵,可配合艾灸氣海、關元等穴以助陽氣升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