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眩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虛眩運,又稱氣虛眩暈,屬中醫頭眩病症範疇,首見於元代朱震亨所著《丹溪心法·頭眩》。此證以氣虛為本,清陽不升為標,乃中醫「本虛標實」之典型表現。

病因病機
主要緣於脾胃氣虛或元氣虧損。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。」脾胃為後天之本,若飲食勞倦傷脾,或久病耗氣,致中焦生化乏源,清陽之氣不能上輸頭目;另肺主一身之氣,腎為氣之根,若肺腎氣虛,亦可致清空失養而發為眩運。

臨床特徵
發作時頭暈目眩,動則加劇,靜臥稍緩,伴面色㿠白、神疲懶言、氣短聲低、納差便溏等氣虛之象。其暈非天旋地轉之劇,而呈頭重腳輕、飄忽不定之感,與肝陽上亢之眩暈有別。舌多淡胖有齒痕,脈沉細弱。

證候分型

  1. 中氣下陷型:除眩暈外,更見脘腹墜脹、久瀉脫肛等,此乃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所謂「陽氣下陷」之候
  2. 宗氣不足型:伴胸悶心悸、呼吸短促,與《靈樞·邪客》「宗氣積於胸中」之說相應
  3. 腎不納氣型:眩暈兼腰膝酸軟、呼多吸少,屬《景岳全書》「無虛不作眩」之範疇

治法方藥
以「虛者補之」「陷者舉之」為則,主方用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)益氣升陽。若兼痰濕者,合半夏白朮天麻湯;腎氣虛甚者,加熟地、山茱萸、五味子;血虛者佐以當歸、龍眼肉。針灸可取百會、足三里、脾俞等穴以升提陽氣。

此證與西醫慢性貧血、體位性低血壓、前庭功能障礙等病有交叉,然中醫辨證尤重氣機升降之樞,臨床須與血虛眩暈、痰濁眩暈等相鑑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