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眩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虛眩暈

病證名,首見於《症因脈治·內傷眩暈》。此證屬內傷眩暈範疇,主要因臟腑氣虛,清陽不升,或氣機下陷,頭目失養所致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面色蒼白,精神倦怠,言語低微,氣息短促,動則眩暈加劇。多無發熱,神識清晰,二便通利,或見清長。部分患者因虛陽浮越,頭面遇熱(如日照、火烤)時,眩暈更甚,甚則頭目昏沉,如坐舟車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勞倦傷脾:過度勞累或思慮傷脾,脾氣虛弱,運化失司,水穀精微不能上輸,清陽不升,頭目失養。
  2. 肺氣不足:肺主氣,司呼吸,若肺氣虛弱,宗氣生成不足,無力推動氣血上榮頭目。
  3. 心氣虧虛:心主血脈,心氣不足則血行乏力,腦竅失充。
  4. 腎氣虛衰: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主髓,腦為髓海。腎氣不足則髓海空虛,或腎不納氣,氣逆上沖,擾及清竅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肺氣不足

    • 症狀:氣短聲低,易汗出,稍動則眩暈加劇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肺氣。
    • 方藥:人參生脈散合四君子湯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。
  2. 中氣下陷

    • 症狀:眩暈伴脘腹墜脹,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。
    • 治法:升提中氣。
    • 方藥: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)。
  3. 心氣虛弱

    • 症狀:心悸怔忡,失眠多夢,眩暈時作。
    • 治法:養心安神。
    • 方藥:酸棗仁湯(酸棗仁、川芎、知母、茯苓、甘草)。
  4. 腎氣不固

    • 症狀:腰膝酸軟,耳鳴健忘,眩暈日久。
    • 治法:補腎納氣。
    • 方藥:都氣丸(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)。
  5. 虛陽上浮

    • 症狀:面赤顴紅,頭暈目眩,下肢不溫。
    • 治法:引火歸元。
    • 方藥:腎氣丸加鹿角膠(附子、肉桂、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、茯苓、澤瀉、丹皮、鹿角膠)。

兼證與變證

若腎虛不能攝納,氣逆上沖,眩暈伴喘促者,可酌加沉香、磁石等鎮納浮陽。脾虛濕盛者,佐以健脾化濕之品,如半夏、天麻。

此證總以補氣為要,然需辨明病位,針對臟腑虛損調治,使氣充陽升,眩暈自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