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則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虛則寒
「氣虛則寒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之重要概念,意指人體陽氣不足,導致陰寒內生之病機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云:「陽虛則外寒」,明確指出陽氣虛衰與寒證之密切關聯。
病機與表現
陽氣具有溫煦、推動、氣化之功能,為人體生命活動之根本動力。當陽氣虧虛,臟腑失於溫養,其功能活動與代謝能力隨之減弱,進而呈現一系列虛寒之象:
- 惡寒肢冷:陽氣不能達於肌表,四肢末梢失於溫煦,故見畏寒喜暖、手足不溫,甚則冷至肘膝。
- 神疲乏力:陽氣衰少,推動無力,故精神萎靡、倦怠懶言,動則氣短。
- 口淡不渴:陰寒內盛,津液未傷,故口淡無味,且無明顯口渴之感。
- 面色蒼白:陽虛不能上榮於面,故面色㿠白或淡白無華。
- 舌淡脈弱:舌質淡胖,或有齒痕;脈象多見沈遲、細弱,反映陽氣不足、鼓動無力之態。
- 二便異常:下焦虛寒,膀胱氣化不利,則小便清長;脾陽不振,運化失職,故大便溏薄,甚則完穀不化。
臟腑辨證
「氣虛則寒」可涉及多臟腑功能失調,尤以脾、腎二臟為關鍵:
- 脾陽虛:除上述共性症狀外,更見脘腹冷痛、喜溫喜按、食少腹脹,乃中焦虛寒、運化失司所致。
- 腎陽虛:常見腰膝酸冷、夜尿頻多、陽痿滑精,甚則水腫(陰水),此因命門火衰、溫煦氣化無權。
理論淵源
此概念源自《內經》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」之論,強調陽氣於人體如天之太陽,失其溫照則陰霾四起。《傷寒論》進一步發展為「少陰病」之辨治,以四逆湯類方溫補陽氣、驅散陰寒,奠定臨床治療基礎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提出「陽非有餘」之說,更突顯溫補陽氣於虛寒證之重要性。
與相關概念之區別
- 「氣虛則寒」與「陽虛則寒」:前者廣義包含氣之推動、溫煦功能減退;後者專指陽氣溫煦不足,二者臨床表現多重疊,然陽虛之寒象通常更為顯著。
- 「內寒」與「外寒」:外寒為六淫邪氣侵襲,屬實證;內寒則因陽氣虛衰而生,屬虛證,然二者可相互影響,形成寒邪直中或虛實夾雜之證。
此理論深刻體現中醫「陽主陰從」之哲學觀,並指導後世對虛寒證候之辨識與溫補治法之運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