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中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虛中滿
定義與病機
氣虛中滿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氣虛運化無力,導致痰濕鬱結中焦,引發脘腹脹滿之證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本虛標實」——氣虛為本,痰濕壅滯為標。多因情志鬱結(如忿怒難伸)、飲食不節,或久病耗氣,致脾失健運,氣機壅塞,痰涎停聚於中脘,久則氣虛更甚,形成虛實夾雜之脹滿。
古籍論述
明代醫家方隅於《醫林繩墨·膨脹》提及:「由其忿怒太甚,不能發越,郁結中州,痰涎停住,乃成滿也。久而不食,以致氣虛,則曰氣虛中滿。」強調情志失調與氣虛互為因果,痰濕鬱久反傷正氣,終致中滿難消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脘腹脹滿,按之柔軟不痛,食後脹甚,噯氣或矢氣稍舒。
- 兼症: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薄或黏滯不暢。
- 舌脈: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膩;脈沉細弱或濡緩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「消補兼施」,既補益脾氣以治本,又化痰消導以治標。
- 代表方劑:
- 消導寬中湯(出自《醫林繩墨》):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半夏、厚朴、枳實等組成,具益氣健脾、化痰寬中之效。
- 六君子湯加減:若偏重脾虛濕盛,可加木香、砂仁行氣化濕;若氣滯明顯,酌加香附、佛手疏肝理氣。
中醫理論延伸
此證與「脾虛脹滿」「痰濕中阻」相關,但氣虛中滿更強調「氣虛為先,痰滯為後」之病機層次。清代《張氏醫通》亦指出:「脹滿因虛者,必補益為君,稍佐辛散。」呼應消補並用之則,避免純攻伐傷正,或純滋補礙脾。
鑑別診斷
- 實脹:多因食積、氣滯,脹滿拒按,脈實有力,苔厚膩。
- 水臌:腹大如鼓,叩之濁音,伴下肢浮腫,屬水濕泛溢,與氣虛中滿之「痰濕鬱結」病位有異。
氣虛中滿之調治,需緊扣「虛實比重」靈活用藥,體現中醫「標本同治」之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