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虛自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虛自汗

氣虛自汗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明代醫家龔己所著《紅爐點雪》。此證主要由氣虛不固、衛陽失護所致,屬自汗範疇中的虛證類型。

病因病機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陽氣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」氣虛自汗的核心病機在於肺脾氣虛,衛陽不固。肺主氣,外合皮毛,司腠理開闔;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則肺氣失充。當肺脾氣虛,衛陽不能固護肌表,腠理疏鬆,津液外泄,遂見自汗不止。此證常見於素體虛弱、久病耗氣或勞倦過度者。

臨床表現
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自汗出,動則尤甚,汗液質地清稀
  • 畏風惡寒,汗後常覺膚冷
  • 神疲倦怠,氣短懶言
  • 面色㿠白,肢體乏力
  • 舌淡苔白,脈象緩弱或虛大無力

辨證要點
需與陰虛盜汗、陽虛自汗相鑒別:

  1. 與陰虛盜汗區別:陰虛者多見夜間睡中汗出,醒則汗止,兼見潮熱顴紅;氣虛自汗則晝間汗出,與活動相關。
  2. 與陽虛自汗區別:陽虛者必伴四肢厥冷、畏寒蜷臥等真陽不足之象,氣虛自汗以疲乏氣短為主要特徵。

治療原則
治當益氣固表,補肺健脾。明代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汗出多者,必用參、耆之類以實表。」主要方劑包括:

  1. 玉屏風散(《丹溪心法》):黃耆、白朮、防風三藥配伍,黃耆益氣固表為君,白朮健脾為臣,防風走表祛風而不傷正,乃「補中寓散」之典範。
  2.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適用於兼見中氣下陷者,以黃耆、人參補益脾肺,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佐陳皮理氣防滯。

加減用藥

  • 汗多不止可加浮小麥、麻黃根收斂止汗
  • 心悸失眠者酌加龍骨、牡蠣鎮心安神
  • 若兼陰傷,可配合生脈散益氣生津

古籍佐證
《醫宗必讀》指出:「自汗者,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也,屬氣虛。」清代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載:「衛陽氣虛,腠理不密,則津液泄越而為自汗。」均闡明氣虛失固為本證關鍵。此證調治需注重培補脾肺,俟氣足則衛陽自復,汗出自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