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血俱虛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血俱虛頭痛
病證名,指因氣虛與血虛並存所致之頭痛,屬內傷頭痛範疇。此證首載於《蘭室秘藏·頭痛》,後世醫家如《脈因證治·諸頭痛有六證》及《張氏醫通·頭痛》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表現。
病因病機
-
氣虛頭痛:
- 源於中氣不足,清陽不升,頭部失於溫煦濡養。
- 《脈因證治》云:「下部氣虛,上攻而痛」,意指脾胃虛弱,氣機下陷,無力上承頭面,故發為頭痛,其痛綿綿,呈「溫溫而痛」之狀,異於外邪所致之劇痛。
-
血虛頭痛:
- 因陰血虧虛,頭目失養,或肝血不足,虛風內動。
- 《張氏醫通》描述:「痛連魚尾(眉梢後方),善驚惕」,脈象多芤或沈數,反映血虛內熱之候。
氣血俱虛者,二者兼夾,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濡養不足,頭部經絡空虛,故痛勢纏綿,遇勞加重。
臨床表現
- 頭痛隱隱,時發時止,勞累後加劇。
- 面色蒼白或萎黃,神疲乏力,心悸怔忡。
- 或伴眩暈、目澀、耳鳴,爪甲不榮。
- 舌淡嫩,脈細弱或芤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益氣養血、升清通絡,方選:
- 調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基礎方)加減:
- 主藥:黃耆、人參補中益氣;白朮、甘草健脾;當歸、白芍養血和營。
- 佐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,上行頭目、活血通竅。
- 若偏血虛甚者,可合四物湯;氣虛明顯者,加重黃耆,或佐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。
辨證要點
需與痰濁頭痛、肝陽頭痛鑑別:
- 痰濁者多伴嘔惡、苔膩;肝陽者痛而脹,脈弦。
- 本證以虛象為主,病程較長,需標本兼顧,緩圖其效。
此證常見於久病體弱、失血過多,或思慮勞倦者,治療當以調補為先,使氣血充盈,則頭痛自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