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血失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血失調

定義

氣血失調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,指氣與血失去相互協調作用的病機。在中醫理論中,氣與血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,二者相互依存、相互為用。氣能生血、行血、攝血,而血能載氣、養氣,形成「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」的密切關係。一旦氣血關係失衡,則可能引發多種病症。

生理關係

  1. 氣以生血:氣的推動與溫煦作用促進血液生成,如脾胃之氣運化水穀精微,化生營氣,進而生成血液。
  2. 血以養氣:血液為氣的載體,並提供營養物質以維持氣的正常功能。
  3. 氣為血帥:氣能推動血液運行(氣行則血行),統攝血液於脈中(氣攝血),並溫煦血液以防凝滯。
  4. 血為氣母:血為氣提供依附的基礎,無血則氣散。

病機與臨床表現

氣血失調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氣病及血或血病及氣,常見以下幾類:

1. 氣滯血瘀

  • 病機:氣機鬱滯,導致血行不暢,形成瘀血;或瘀血阻絡,進一步加重氣滯。
  • 表現:局部脹痛、刺痛(痛處固定拒按)、面色晦暗、舌紫暗或有瘀斑、脈澀。常見於痛經、癥瘕積聚(如子宮肌瘤)、胸痹(冠心病)等病症。

2. 氣逆血溢

  • 病機:氣機上逆,迫使血液妄行,溢出脈外。
  • 表現:吐血、咯血、衄血(鼻出血)、頭痛眩暈等。如肝氣上逆可致咯血,胃氣上逆可致嘔血。

3. 氣虛失攝

  • 病機:氣虛無力統攝血液,導致血不循經。
  • 表現:慢性出血,如便血、尿血、月經淋漓不盡(崩漏)、皮下紫斑(肌衄)、脈細弱。常見於脾不統血證。

4. 血虛氣弱

  • 病機:血液虧虛,無法濡養氣,導致氣虛。
  • 表現:面色蒼白、心悸氣短、乏力、舌淡、脈細弱。見於貧血、久病體虛等。

5. 氣血兩虛

  • 病機:氣虛與血虛並存,多因久病耗傷或脾胃虛弱,生化不足。
  • 表現: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、頭暈目眩、心悸失眠、舌淡嫩、脈細弱。

相關病症

氣血失調與多種疾病密切相關,例如:

  • 疼痛:久痛多因氣滯血瘀,經絡不通。
  • 月經病:月經先後無定期、痛經、閉經等,多與肝鬱氣滯或氣血不足有關。
  • 厥逆:氣血逆亂或氣血不能達於四肢所致。
  • 慢性出血:如崩漏、紫癜,多因脾氣虛弱,統血無權。

辨證要點

臨床辨證時需區分氣病與血病的主次:

  • 以氣病為主:如氣滯(脹痛走竄)、氣逆(嘔逆、咳喘)、氣虛(乏力、自汗)。
  • 以血病為主:如血瘀(刺痛、腫塊)、血虛(面色蒼白、爪甲不榮)、血熱(出血色鮮紅)。

氣血失調為中醫臨床常見病機,其治療需根據具體證型調和氣血,如行氣活血、益氣攝血、補氣養血等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