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血雙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血雙補

氣血雙補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補法之一,指同時運用補氣藥與補血藥,以調治氣血兩虛之證。中醫理論認為,氣與血關係密切,氣能生血、行血、攝血,而血為氣之母,兩者相互依存。若氣虛日久,可導致血虛;反之,血虛亦可能耗氣,終致氣血俱虛。

臨床表現
氣血兩虛者常見面色蒼白或萎黃、頭暈目眩、心悸怔忡、氣短懶言、肢體倦怠乏力、舌質淡嫩、脈細弱等症狀。此證多因久病耗傷、脾胃虛弱、生化不足,或失血過多所致。

常用方劑

  1. 八珍湯
    由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與四物湯(熟地黃、白芍、當歸、川芎)組成,為氣血雙補之基礎方。四君子湯健脾益氣,四物湯滋陰補血,兩方合用,共奏補氣益血之效。
  2. 十全大補湯
    於八珍湯基礎上加入黃耆、肉桂,增強溫補氣血之功,適用於氣血虛弱兼見陽氣不足者。
  3. 歸脾湯
    以補氣藥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)搭配養血安神之品(龍眼肉、酸棗仁、當歸),主治心脾兩虛、氣血不足所致之失眠、健忘、怔忡等症。

藥物配伍特點
氣血雙補方劑多注重「補氣以生血」之理,如重用黃耆、人參等補氣藥,輔以當歸、熟地黃等補血藥,使氣旺而血生。此外,常佐以健脾藥物(如白朮、茯苓),因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健脾有助於氣血化生。

適用證候延伸
除一般氣血虛弱外,氣血雙補法亦適用於:

  • 婦女經產後氣血虧虛
  • 手術或大病後調養
  • 慢性虛勞性疾病之恢復期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整體調理」與「標本兼顧」之特色,通過平衡氣血,促進機體功能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