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眼
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多因情志失調,尤以鬱怒傷肝所致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則氣機不暢,上擾目竅,發為氣眼。

臨床表現
《銀海精微》載:「眼昏而淚,胞腫而軟,上壅朦朧,酸澀微赤,是謂之氣眼。」患者常見目睛昏矇,視物不清,眼胞浮腫而柔軟,目眵淚出,兼有輕微紅赤,並伴酸澀不適。此因肝鬱氣滯,氣血失和,目竅失養,故見朦朧昏花;肝氣上逆,水濕停聚,則胞瞼腫脹;氣鬱化火,微灼絡脈,故現微赤酸澀。

病機分析
肝開竅於目,其經脈上連目系。情志抑鬱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則津液輸布失常,聚而為濕,濕濁上泛,故胞腫淚出;肝鬱日久,可化火生熱,熱擾目絡,則見目赤酸澀;氣血運行不暢,目失所養,故視物昏矇。

治法
疏肝解鬱為主,佐以和血明目。

方藥
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。本方以柴胡疏肝解鬱為君,香附、陳皮理氣和胃為臣,川芎活血行氣,白芍柔肝緩急,甘草調和諸藥。若兼血虛,可加當歸、熟地以養血;若鬱熱明顯,酌加梔子、菊花以清肝明目;若濕重胞腫甚者,可加茯苓、澤瀉以利水滲濕。

其他療法
針灸可取太衝光明等穴以疏肝明目,或配合耳穴壓豆調理氣機。氣眼之證,重在調暢情志,使肝氣條達,則目竅自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