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腰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腰痛
定義
氣腰痛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情志不舒、氣機郁滯所引發之腰痛,屬內傷腰痛範疇。此證首見於《東醫寶鑒·外形篇》,與「氣滯腰痛」密切相關,強調氣行不暢、經絡阻滯為病機核心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失調:憂思惱怒或長期鬱悶,導致肝氣鬱結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不遂,則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足厥陰肝經循行於脅腹,氣滯經絡,可牽引腰部脹痛。
- 氣滯血瘀:氣為血之帥,氣行則血行。氣機郁滯日久,血行受阻,形成氣滯血瘀,腰部經絡失養,不通則痛。
- 臟腑相關:肝鬱可橫逆犯脾,脾失健運則濕濁內生,進一步阻滯氣機,加重腰痛纏綿難癒之特點。
臨床表現
- 腰痛特徵:脹痛為主,痛無定處,時輕時重,與情緒波動相關,按揉或嗳氣後稍緩。
- 伴隨症狀:胸脅脹滿、煩躁易怒、脘腹痞悶,或見嘆息、矢氣頻作。
- 舌脈:舌質偏紅或暗,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或弦緊。
辨證要點
- 辨氣滯與血瘀:純氣滯者痛處遊走,按之暫舒;兼血瘀則痛處固定,拒按,舌現瘀斑。
- 辨臟腑病位:肝鬱明顯者多伴脅痛口苦;脾虛氣滯者常見食少腹脹、大便不調。
治療原則
以疏肝理氣、通絡止痛為主,佐以調和肝脾。
- 常用方劑:
- 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:主治肝氣鬱結之腰痛,酌加川楝子、延胡索以增強理氣止痛之效。
- 沉香降氣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適用於氣逆不降、攻衝作痛者。
- 針灸取穴:以足厥陰、少陽經穴為主,如太衝、陽陵泉疏肝利膽;配委中、腰陽關通調膀胱經氣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腰痛悠悠不止,乏力者腎虛,脹痛者氣滯。」強調氣腰痛之脹痛特性,與腎虛腰痛之綿綿作痛有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