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噎
定義與源流
氣噎為中醫「五噎」之一,首載於隋代《諸病源候論·否噎病諸候》。其病機核心在於氣機壅滯,導致胸膈痞塞,飲食不下,屬「噎膈」範疇。此證多因情志失調、肝氣鬱結,或脾胃升降失常,氣逆上衝所致。
臨床表現
- 氣機窒塞:自覺咽喉至胸膈有物梗阻,吞嚥不利,甚則飲食難下,伴隨胸悶氣短。
- 噯氣頻作:氣逆上衝致噯噦(噯氣)不徹,呃逆連連,聲高而短。
- 胸背牽痛:氣滯經絡,胸背脹痛,痛無定處,與情緒波動相關。
- 心悸不寧:氣鬱化火,擾動心神,可見心煩悸動,夜寐不安。
病機分析
- 肝鬱乘脾:情志抑鬱,肝失疏泄,橫逆犯胃,胃氣上逆。
- 痰氣交阻:氣滯津停,凝而為痰,痰氣搏結於胸膈。
- 氣血失和:久病入絡,氣滯導致血行不暢,加重瘀阻。
治法與方藥
-
理氣開鬱
- 五噎丸(《千金要方》):以乾薑、蜀椒、吳茱萸溫中散寒,配合人參、白朮健脾,適用於寒氣凝滯之氣噎。
- 深師七氣湯(《外臺秘要》):半夏、厚朴、茯苓化痰降逆,紫蘇、生薑宣散鬱結,主治氣滯痰阻之證。
-
隨證加減
- 痰盛:加旋覆花、代赭石以降氣消痰。
- 血瘀:佐以丹參、鬱金活血通絡。
- 化熱:黃連、梔子清泄鬱火。
古籍佐證
- 《醫宗必讀》強調:「噎膈初起,多屬氣結,勿遽投溫補,當以開鬱為先。」
- 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憂思過度,氣結於中,噎塞不食,宜疏肝健脾。」
氣噎之治,重在調暢氣機,兼顧痰瘀,臨證需辨明虛實寒熱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