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翳
病名
氣翳為中醫眼科病症之一,多因肝經風熱或濕熱內蘊,日久傷陰,導致瘀血凝滯於目,使黑睛(角膜)蒙蔽如霧。此症首見於《目經大成》,描述其特徵為目赤疼痛、眵淚黏稠,黑睛表面若濁煙籠罩,色澤晦暗,嚴重時如鏡面呵氣,難以照見人影,僅能從側面隱約窺見瞳神(金井)。其病機多因熱症誤用寒藥,損傷眼目脂膜,加之調養失當,久病勞神所致。雖屬外障眼病,然風輪(黑睛)表面光滑,無明顯翳障可除,故稱「氣翳」。此症與現代醫學之角膜實質炎相似。
病因病機
- 肝經風熱:風熱之邪上攻於目,鬱結黑睛,導致氣血失和。
- 濕熱瘀滯:濕熱內蘊,久鬱化火,灼傷陰液,瘀血阻絡。
- 陰虛夾濕:素體陰虛,復感濕邪,虛熱與濕濁交蒸,燔灼目絡。
辨證論治
-
肝經風熱證
- 主症:目赤澀痛,畏光流淚,黑睛霧濁,伴頭痛口苦。
- 治法:祛風清熱,平肝退翳。
- 方藥:地黃散加減(生地黃、當歸、黃芩、防風、羌活等),酌加菊花、決明子以清肝明目。
-
熱瘀互結證
- 主症:眼痛劇烈,黑睛混濁深重,赤脈貫布,舌質紫暗。
- 治法:清熱瀉火,活血化瘀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合桃紅四物湯,加丹參、紅花以破血消滯。
-
陰虛濕熱證
- 主症:眼乾澀痛,黑睛晦暗如霧,兼見口乾咽燥,舌紅苔黃膩。
- 治法:滋陰清熱,化濕退翳。
- 方藥:甘露飲重用土茯苓,加知母、女貞子以養陰透熱。
外治法
以退翳明目為原則,可選用磨障靈光膏點眼,或配合清熱解毒之眼藥外敷。傳統亦可用桑葉、菊花煎湯熏洗,以疏風泄熱。
古籍補充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氣翳昏蒙,非翳非霧,乃玄府鬱閉,津液不升。」強調此症與氣機鬱滯、津液失濡相關,治療需注重調暢氣血,開鬱通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